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黛玉为何讨厌李商隐?
宝玉,陶渊明,黛玉林黛玉为何讨厌李商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林黛玉为何讨厌李商隐?
问题补充: 《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道:贾母率众人游大观园。行至荇叶渚,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那么,黛玉究竟是为何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
首先,林黛玉的诗歌清丽自然,与李商隐的朦胧凄艳迥然不同。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是黛玉的"诗论",她的作品也的确如此。《葬花吟》从"花谢花飞"起笔,乍看以为朦胧含蓄,然则笔至"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句,读者很容易知晓惜花事假,怜人是真,又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感情真挚、自然真实。再看《秋窗风雨夕》,借秋日之萧瑟寄寓悲凉酸楚的心境,诗境哀婉凄凉,但依然清澈明朗。
李商隐的诗歌则用典多、晦涩难懂。诸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此类诗句,多处用典,晦涩难懂。
在林黛玉身上,有和陶渊明一样的诗人气质,这不同于李商隐。黛玉的诗人气质,可由其菊花诗见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显然是受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影响。接下来的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与陶渊明傲世独立、归隐田园的意趣也颇为相似。
与此同时,潇湘馆的翠竹,也可见得黛玉的诗人气质。《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郑燮更是画竹吟竹的高手。潇湘馆的斑斑翠竹应是黛玉孤傲、不流俗的写照。陶渊明最爱菊花,自陶渊明始,菊花就成为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的象征。而梅兰竹菊作为花中四君子,本就气质相似。这样看来,黛玉的"竹"与渊明的"菊"就具有了某种暗合的意味。
再进一步来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营造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是"世与我而相违"又找不到出路的心灵居所。而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又何尝不是她心灵的栖息地呢?一曰桃花源,一曰潇湘馆,实则暗合。
这样一位"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潇湘妃子,一位甚爱竹菊等清幽之物的颦儿,又怎会爱那般凄艳朦胧的义山诗呢?
从《红楼梦》全书的精神旨归上看,黛玉也不会喜爱李义山的诗。在第二回,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把陶渊明称为"正邪两赋之人"。相比历代对陶渊明人品的高度评价,曹公反其道而行之,自有其独特的深意。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世与我而相违",可见他是不愿与世俗妥协的。他这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固执,也许是他性格上唯一的弱点,但这又是其真性情使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弱点。曹雪芹先是列举了"应运而生"的"尧、舜、禹"等人,后是列举了"应劫而生"的"蚩尤、共工、桀、纣"等,但既没有对所谓的"大仁者"大肆褒扬,也没有对"大恶者"大加挞伐,只说了"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一笔带过,没有展开详细论述。相反,倒是对"正邪两赋之人"大做文章。
可见,曹雪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世人所公认的"大仁者",而恰恰是像"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般的"普通人"。
然而,如前所述,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人品是极其推崇的,曹雪芹这里看似贬斥的言论,显然关注的不是道德层面的陶渊明,而应是超越了世俗的评价标准,把陶潜看作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普通人。陶渊明的"邪",也正与宝玉的"痴"一样,是与世俗对立的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也正是《红楼梦》整部书的精神旨归。林黛玉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性格里的"真",这与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无相同。
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红楼梦》所叙写的悲剧内容,其感情与思想所显示的某些心态,与古典诗歌的某些有理想有性气之传统读书人的心态颇有着相通之处。《红楼梦》的精神世界是富有魏晋风度的真性情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以真为主的整体氛围中,林黛玉这样一位作者偏爱的主人公,是不太会喜爱凄艳朦胧的义山诗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雪芹多次借黛、钗之口评判李商隐,可能还是看不起李商隐行事处世之道。不然怎么放着贾、史、王、薛四大家几百号人不管,去忙里偷闲的说李商隐的事呢,首先是对李商隐的诗不屑于顾,李商隐喜欢写“无题”诗,他的“楚雨含情皆有托”,被人们先入为主、断章取义地误解,把他的“无题”都说成是“美人香草”的“忠愤”之情的寄托,而对于李商隐自伤坎坷的诗篇,则又认为几乎处处与令狐绹有关。不是说李对他一再陈情,就是说李因为受到令狐绹的排挤和疏远,表示无穷的愤懑和抑郁。
曹公在第四十九回,写香菱和史湘云谈诗,宝钗便笑话他们:“……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痴痴颠颠,那里还像两个女儿呢?”说得香菱湘云二人都笑起来。“李义山之隐碎。放着现在的两个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作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现在是那两个?好姐姐,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二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那么李商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他另一首无题诗便可看出,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无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李商隐生逢晚唐乱世,又深受牛李党争之害,虽怀有“欲回天地”的理想,终于不能实现,一直郁郁寡欢,带着悲剧色彩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万里风波一叶舟”这正是诗人回首往事所作的形象概括。唐代下层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抢负,东奔西走以求朝廷重用的现象很普遍,李商隐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所任官职都十分低卑,且屡经变迁。犹如一叶小舟飘荡在万里风波之中,不但不能乘风远航,而且不知何去何从,不知有何种险境在等待着他。但是,“忆归初罢更夷犹”,刚刚想定要归隐,却又犹豫不决:因为心中还有末泯的壮志,不甘罢休。诗人引用张飞(益德)、阿童(王,灭吴时是益州刺史)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一方面是因他身处蜀地,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地的历史名人,另一方面诗人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自己还想有所作为:他要像张飞那样殉于忠义,也想像王那样以卓越的才能平定东吴,为国家的统一作贡献。“人生岂得长无畏?怀古思乡共白头”。人生总得有决断,不能随遇而安,一切都无所谓。但又终于无法决断:因为“怀古”使人想到要象古人那样建功立业,至死不休:而过去的经历却又说明无法进取。“怀古”意味着进,“思乡”意味着退,进退两难,只有无可奈何的愁绪催人白头。这正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李商隐自身的悲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