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时明月张良继承了韩非哪些品质?
韩国,韩非子,的人秦时明月张良继承了韩非哪些品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时明月张良继承了韩非哪些品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中,张良与韩非一道,愿挺身而出,建立一个和平富庶的韩国,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这是他们结识的原因。
张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小读得各家经典,亦有名师做指导;其祖父为韩国上卿,故而也懂一些官场之事。自幼便跟随祖父,颇得教导,因而良善、谦恭这些品质是早就具备了的。
在《秦时明月》中,流沙的创建说明了一点,张良多了一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
张良本是高门子弟,正常情况下,便是再忧国忧民,他也绝对不会想到建立一个组织去推倒国家。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流沙的他,便已经具备了韩非给的第一个品质:勇为。这一点从张亮身为儒家弟子,却和解墨家与纵横这件事便可以看出来。
张亮本是只暗着的小狐狸,遇见韩非后,成了明着的小狐狸。韩非死后,成了狐狸。
张良与韩非相交的过程,是一个张良不断展现自己的过程。韩非在世时,张良在韩非尽可能的保护下肆意施展才华,韩非死后,张良便活成了韩非,此时的他继承了韩非又一品质:内敛。这一点可以从张良从容对待李斯这件事上看出来。
张良成年后,待在小圣贤庄,不再想着如何复兴韩国。
韩国灭亡后,张良离开韩国,却仍有着复兴韩国的意愿,而过了几年,张良便认清了现实,想着查明韩非死因,讨逐暴秦。这次韩非给了张良两个品质:认输,委婉的坚持。
在《秦时明月》中,韩非给了张良许多东西:任张良施展才华的平台、结交朋友的机会、坚韧的个性。但最最重要的,始终都是:得遇韩非,得识韩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国的天下,我要九十九,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天行九歌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韩非。
历史是冰冷的,据考证,韩非前往秦国时应该是40多岁了,而此时的张良还是个小孩子,理论上他没见过韩非。可是,历史已经过去了,谁能说明呢?我们都愿意相信,张良此生有幸遇到过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早年的张良那时候应该称他为姬公子吧,(这个称呼是参考一本书里对张良姓氏的考证)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也有着少年人的张狂。不然,家破人亡后,竟去博浪沙孤注一掷的刺杀秦始皇。
他应该是一个坚强而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贵族,在国家被灭之后,遣散了家中的仆人,在城外安顿好母亲,虽然在照顾生病的母亲但也一直在筹划着复国。母亲走后,他忍耐的时间够久了,终于实施了第一次暗杀。
暗杀最终失败,当时秦兵疯了一样的去找那个要杀死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人的奇男子伟丈夫,然而一连几个月的搜捕都漏掉了那位谦恭有礼外形美若妇人的少年人。就这样逃窜不知多久,不知一位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是如何一点点的学会的忍耐饥饿贫穷和孤胆。
愿意相信,他真的遇到一位名为黄石公的仙人,在垓下给了他一本书,一部兵法,交给他人生的道理。。。但,也许,一切都是后人杜撰,毕竟《三略》这本书太多太多怎么能由一位老人随身携带交给张良,而后人在墓地里盗取的那本《素书》似乎才有张良的真品格,真性情。
宁可相信素书是传自张良的亲笔,因为它与韩非子一书有着相近的道家思想,却又对法家只字不提。身为韩国人,张良即使未见过韩非但也深深被他感动,张良的舍身赴死和隐忍躲藏与韩非子里的为法牺牲的思想一样,但在后期,从张良的素书中看,他超越了韩非,不但只去用牺牲换得太平,维护法纪,更强调谋划,“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时至而行,得机而动”张良在韩非的正义和坚韧之下又多了一丝的灵活与豁达。
这,是历史上的他吧,似乎又是《天行九歌》中的小良子,不管怎样,法家一代先驱的精神永远会引领后人的,等我们去继承和发展。重读《韩非子》发现,法,并不是如此冰冷不近人情,而真正冰冷的是被欲望包裹的人心。
上一篇:软件(app)的安装包越来越大、广告越来越多,你还会更新软件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