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墉书法怎么样?
刘墉,书法,他的刘墉书法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墉,民间称刘锣锅。
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官至东阁大学士。
书法取法颜真卿,苏轼,董其昌,楷行都擅长,用墨丰厚,别具面目,被誉为\"浓墨宰相\"。同时代另一位书家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二人在用墨风格上不同。
《宰相刘罗锅》里李保田饰演了一番刘墉书法,相比之下看还是差异大。由于清帝崇尚董其昌,所以清人的董味还是比较重的。
清朝是碑学帖学并行的年代,是书法史上百家争鸣的好时光,也是书法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完全没必要分个高低,喜不喜欢,看个人了。
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他诞生于书香门第,长于官宦之家。其祖父刘棨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刘统勋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刘墉博通经史百家,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可视作为因政名而闻世的书法家。
刘墉所处的年代,恰逢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当政。乾隆自己写得一手好字,朝野上下纷纷效仿,于是千人一面的"馆阁体"几乎风行了有清其后二百余年。清代书法虽算得繁荣,但已无晋唐生气。而刘墉的书法却能突破世俗,自成一体,也是难能可贵。
评价书家成就,不免从传承、笔法、结体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作比较,继承如何?有无创新突破?等等。刘墉善使浓墨,既行成自己的书风,也使行笔总显滞涩,难以舒展;他多以行公文为主,故大小匀称,中规中矩,却缺少变化灵动。
尽管如此,由于有着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刘墉的字总体来说骨骼分明,内涵刚劲,细看不失蕴味。其书法之境界可以“静”、“匀 ”、“清”来概括。这是他超过同代人之处。所谓“浓墨宰相”之称,恰如其份。
一孔之见,望方家同好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怎样评价\"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我想淡四方面的认识,不见得成熟与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刘墉是清朝四大著名法家之一,以此足以说明其书法成就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超越同时期或一段时期诸多书家的,对书法的贡献是大的。
第二,浓墨的特点是刘墉对书法研究的贡献,是书法方面的\"思想家\"。所有对事物研究的人都让人钦佩,何况是出成果的人呢。
第三,研究依赖宣纸的特性,很好利用了生宣的特点,把笔墨情趣发挥出另一种竟界。好像韩美林大师利用生宣画小鸡等动物毛戎的特点(为此韩成一代大师)。这种探索和贡献难能可贵,应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第四,从书法角度讲,浓墨以前也有,也不乏优秀作品,比如宋朝。为什么没能出现刘墉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没有系统的研究、发展、形成\"体系\"。这好似篆刻上的齐白石。白石大师学篆刻时,总认为不得要领,不能出众自成一家,十分不快,也十分烦恼。一次在研究赵之谦的一方与赵不同(与赵绝大部分印不同的印)的印后认为可发展为自己的,于是刻苦钻研,后自成一家。所以白石老人才有这样说:我的篆刻在诗、画前,是第一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中期,乾隆帝同样喜好书法,下令摹刻《三希堂法帖》,朝野士人也随之由尚董转为崇赵(清初书法仍延续明代帖学的余绪,受明末董其昌书风影响颇深,直至到清代中期才又推崇元代赵孟頫的书风),以乾隆年间进士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那么如何评价刘墉的书法呢?
刘墉书法“早年、中年、晚年”书风各不一样,其本人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历官乾、嘉二朝,刘墉博学多才,其书法受馆阁体风气影响,值得注意了“馆阁体”也叫“台阁体”是明代书法家沈度创立,这种书体深受帝王的推崇,官方文字运用十分广泛,
可见刘墉书法早期取法沈度,沈度也是一个诸体皆精的书家,小楷最具特色,风格端庄隽秀、平正雍容,十分受帝王赏识,以至于刘墉书法气骨内敛,初看好像一团团棉花,实则绵里藏针,柔中寓刚,然而,刘墉也是擅长向古人学习,所以他的书法也是不拘一格,
比如,早年书风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晚年则趋于平淡,这一点很像赵孟頫,赵孟頫是早年学宋高宗、智永、褚遂良,中年专攻“二王”,晚年师法李邕,这可以看出刘墉学习书法也是按时间阶段学习的,也才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书风,刘墉擅长行书、楷书,用墨厚重、笔势婉转、浑厚敦实、沉雄古淡,所以当时就有人称他为“浓墨宰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写的好有个性
有的人写得好可是可是没有个性
名人字画的暗规则
首先必须是名人名声大
其次才是字画
王侯将相的都是如此
上一篇:糖尿病失禁老人怎么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