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保定皮影戏怎么样?
皮影戏,河间,皮影保定皮影戏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保定皮影戏怎么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皮影戏,俗称灯影、影戏、驴皮影,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遍及全国。就河北而言,有以唐山为代表的冀东皮影戏,以邯郸为代表的冀南皮影戏,以河间皮影戏为代表的冀中皮影戏。其中,冀东皮影是北方皮影的重要表现形式,冀南皮影是宋代中原皮影戏的重要流传,而冀中皮影是西部甘、陕皮影传入华北的落脚点,它也是北京西城皮影的前身。冀中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体现着我国西部皮影的一些特征,体现着与北京西城皮影戏同宗同脉的特征,与冀东、冀南皮影戏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
2008年6月,河间皮影戏作为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见河间皮影戏
3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九吉乡卢村卢保宗家宽敞的院子里,挨挨挤挤地站满了人,河间市文化馆的李国学馆长和村里的乡亲们正在这里观看该村演出的皮影戏传统剧目《绣花灯》,小银幕一样的一块幕布挂在了院子当中,年过花甲的卢村皮影戏第六代班主卢保宗,驾着皮影人子(用驴皮做成的各种人物造型),背后打着一束灯光,他身后的卢国林、刘占凤、卢双霞、卢占峰、王花然等几个人,有的操琴,有的打鼓,有的演唱。观众们坐在灯光对面,津津有味地看着演出,像在欣赏一部老电影,不时传出一阵阵赞叹声,特别是卢国玺等几个上岁数的老人,他们似乎又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心中感慨万千。
相传,冀中皮影戏是明代由甘肃、陕西迁民带到华北平原上来的,民间艺人称之为兰州影,主要流行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
河间皮影戏班社众多,卢村、石家村、赵家庄、西堤、边庄、北寨、王庄村、君子馆各村都曾经有过皮影戏班社,演出活动遍及河间各个乡村。据民间班社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皮影戏在河间景和镇王庄村一带非常活跃,而且还有合伙重新购置道具的合约流传下来。当时,有邵氏等15人组建的皮影班子,多次集资购买各种演出设备,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很受群众欢迎。
当年皮影戏一般是在夏季挂锄之后,尤其在天旱等雨时,在农村庙会上演出,以祈雨为名,搭台唱戏,名为敬神,实为一种群众娱乐。或者是在冬闲和春节期间,以唱戏来祈福、酬神,作为乡民的娱乐。除在本村演出,皮影戏班还经常应邀到邻村或外地收费演出。
到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春秋之交,或农闲季节,河间皮影戏的班主们就开始组织艺人们排练,在本村和邻近村庄义务演出,有时即便到十里以外的村庄应邀演出,也只用饭,不卖票,不收礼。年近七旬的卢国刚老人说:“俺们不图别的,只图个人乐呵,大家开心。”提起这,河间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记忆犹新。他们说,“过去每到春前秋后,特别是腊月、正月,大家自带作杌,集在大门洞里看一场义务演出的皮影戏,就算是最大的艺术享受,算是大饱眼福了。没想到时隔多年,我们又见到皮影戏了。
河间皮影“双生花”
按照地理位置,河间皮影戏大致可分为东支,西支两个支系。其中东支在景和镇王庄村,西支在西九吉乡卢村,他们都有着四五百年的辉煌,犹如两支古朴稀有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河间大地上竞相开放。
因为皮影戏流入河间日久年深,先辈艺人大都没有文化,剧情、剧词、操人子,都是靠师傅口对口传、手把手教,他们只传授、传承演艺、道具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保留下来的皮影戏史料匮乏,所以,皮影戏的传入时间,尤其是历代传人都没有留下详细资料。
河间西支传入卢村,据说是明永乐定都北京以后,距今已经600年历史,最初由身兼多艺的9人组成。当时的班主和传人,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从清末民初到现在,农村皮影戏班主已传至第六代,前三代只知姓卢,不知其名,第四代班主吴老喜,第五代班主卢景明,第六代班主是如今年过花甲的卢保宗、卢国林。东支王庄村班主从有记载开始,百余年来,也已传至第六代。第一代邵德顺,第二代邵德有,第三代为邵常禄,第四代为邵常庚,第五代为邵明山,第六代班主是现在持箱人邵继朋。
这两支皮影,从皮影人子的高度到乐器配备,从演出唱腔到表演技巧,都大体相似。
在皮影道具中,两支皮影除生、旦、净、末、丑以外,根据剧情表演需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种东西一应俱全,且雕工精巧,造型隽秀、逼真。这些既是皮影戏演出时的道具,又是一件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河间皮影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场板鼓、阴阳板、锣、镲。演出时,扯开幕布,打开灯光,锣鼓开场,皮影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子,尺把高的小人儿跳跃开来,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再配之以河间地方特色独有的唱腔和鼓乐伴奏,人操影行,动、画、唱谐调一致,亦真亦幻,诙谐幽默,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民间皮影戏的唱腔叫老虎调,唱腔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行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河间皮影戏,演唱声调、板眼不同于其他传统剧目,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一鼓开,唱腔上又分平调、声调、情调、大悲调、小悲调、疙瘩调。文武场所用的手锣、钹镲、牛皮小鼓,笙箫、阴阳板、二胡、板胡等,与其他传统剧目基本相同。
河间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的剧目。东支王庄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西支卢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四大名山》、《白蛇传》、《绣花灯》、《丝鸾带》。他们演出的共同剧目还有《大妖书》、《小妖书》、《刘仁扫北》、《蝴蝶杯》、《猪八戒闹媳妇》、《荊木疙瘩造反》、《定唐传》、《白雁捎书》、《金藤玉箸》。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了现代皮影戏,如《花木兰》、《白毛女》选段。民间虽有少量演出剧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记,演出时不看剧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些年发展的还算可以。而且,关于他的由来还有很长一段历史呢!
皮影戏渊源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皮人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的直隶省(河北省)。解咬村皮影戏历史悠久,剧目内容以宣扬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德善思想为主,结合定州方言表现出来,形成了浓郁的地域表演特色,在冀中流传甚广,与冀中皮影戏一脉相承,闻名遐迩。
上一篇:考研英语如何达到60分以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