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蝙蝠侠有关的漫画值得一看?
蝙蝠,小丑,两人有什么蝙蝠侠有关的漫画值得一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什么蝙蝠侠有关的漫画值得一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哥谭。
这是我的城市。
新到这里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座蜿蜒复杂的迷宫,充斥着居民楼、街区……巷子——但远非如此。它是建立在一个网格之上的。
一条条直线彼此相交。在其间存在一种秩序……而我则是它的一部分。
我对哥谭了若指掌。这座城市有着任何人想要的一切……以及那些他们所不想要的一切。”
——蝙蝠侠
哥谭[1]与蝙蝠侠,是紧紧相连的两个词。
他在这座城市长大、在它最阴暗的小巷[2]中失去父母,巡游世界拜师学艺后,他最终的归宿,仍然是坐落在这里的韦恩宅邸[3]。这是他的城市,他的家,也是他的宿命。从时间设定上看,是先有了哥谭,才有了蝙蝠侠,但从漫画设定上看,是先有了蝙蝠侠,才有了哥谭,毕竟直到 1940 年冬天的《蝙蝠侠》漫画第四册,这个大受欢迎的角色才终于确定了其所居住城市。尽管著名蝙蝠侠作者尼尔·亚当斯[4]认为哥谭的设定源自 1940 年代的芝加哥,但更多作者倾向于认为超人所在的大都会市[5]与蝙蝠侠所处的哥谭,分别代表了白天与夜晚的纽约。
在绝大部分以蝙蝠侠为主角的的故事线中,哥谭几乎都是默认的故事发生地,这当然不是因为别的城市就没有石像鬼,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整体氛围、内在涌动的不安,与蝙蝠侠这个人物是相匹配的。在这里讲故事,几乎可以省略一切不必要的铺陈,将精力完全放到叙事与人物构建中去,毕竟,哥谭这个词已经涵盖了一切。
但在《蝙蝠侠:欧罗巴》[6]中,哥谭却仅仅在开头几页中出现,蝙蝠侠在与杀人鳄[7]的战斗中意识到自己身体出现了异常的虚弱状态,回到蝙蝠洞后,又发现洞内电脑被黑,屏幕上出现了大大的“巨像”[8]字样。为了寻找解药来解开逐步吞噬自己生命的剧毒,他不得不迈上周游欧洲的旅程。
他的第一站,是柏林。
“柏林。
对于已经逝去的人来说,这是定义了二十世纪的城市。因战争而跌入尘埃与世隔绝、随后被卷入怒火。但那股脉搏如今已成回响……穿过勃兰登堡大门。
如今,柏林的二元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了我。忘了那道墙吧……事实上,这座城市从来都是两个城。科恩和柏林在十四世纪左右撞到一起。历史强迫它们彼此融合。
我听懂这个笑话了。
却没有笑。”
——蝙蝠侠
这是一部公路漫画。
你应该很熟悉“公路电影[9]”这个词吧,主角(们)踏上旅程,一路看尽绝美风景、经历悲欢离合,并在旅途的终点,找回到自己曾经缺失的东西。但公路漫画呢?似乎并没有这个提法。也许是因为大部分漫画并未采用写实手法,而是将叙事构建在幻想世界的冒险之中,又或许对于漫画的表现力终究胜在对静态画面与文字的融合,而非动态视觉的呈现上。如果将一部公路电影改编成漫画,恐怕不会好看,因为如果将过多的篇幅放在对风景的描绘上,便不得不压缩叙事空间,而这对于一本漫画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这也是为什么《蝙蝠侠:欧罗巴》虽然在作画层面得到了极高的褒扬,叙事却屡被批评的原因之一。我们随着蝙蝠侠的脚步从哥谭来到柏林后,叙事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以布莱恩·阿扎列罗[10]为核心的剧本团队花费了整整两页的篇幅来追溯柏林的历史。蝙蝠侠的旁白着重叙述了这座城市的两面性,科恩与柏林是如何碰撞在一起,彼此融合,成为全新的柏林,而二战之后,又是如何在冷战时期被一道墙人为再度分成东西柏林两部分的。
如果你回头去看整个故事,一定会意识到这部作品的背景完全可以设定在哥谭,描绘小丑与蝙蝠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的作品数不胜数,《蝙蝠侠:欧罗巴》的创意并不算新鲜,甚至和《蝙蝠侠:阿卡姆城》[11]的主线故事,有种无法言说的相似。即便是这个结局,也早在《蝙蝠侠:致命玩笑[12]》中便出现过了。
那么,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描绘这座城市的过去?为什么要来到欧洲?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蝙蝠侠和小丑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哥谭的故事。
没错,哥谭只在故事的开头出现,随后便再未被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此消失,正相反,在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角,恰恰是那个一直缺位的哥谭。在失去了这个一以贯之的默认背景之后,创作者们终于可以喘一口气,去更加认真地探究这个背景对于蝙蝠侠的意义所在,他们所用的办法,就是将哥谭的诸多特质抽离出来,放到这四个欧洲城市中去。
而对于柏林来说,它所代表的,是哥谭的两重性。在《欧罗巴》中,柏林是蝙蝠侠第一次与小丑[13]相遇的地方,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自己与小丑不再是敌对关系,两人共同感染了“巨像”病毒,而下毒者给予了两人不完整的信息,只有两人共享彼此的线索,才可能追查下去,寻找到真凶。正如历史将科恩与柏林强行融合为一个城市一样,病毒将两人的命运紧紧拴到了一起。
“这座城市曾经因其理性主义与艺术而闻名于世。但这些原则都被合并进入……“人性的社会主义”[14]之中了。如果理想可以召集军队的话,也许它能够改变冷战的走向……应该可以。但“布拉格之春”被一纸延续数十年的戒严令彻底摧毁了。
在距离这里不到两英里的地方,扬·帕拉赫[15]曾经点燃了自己。这个因失望而生的身影,想要让世界将它的目光聚焦在他挚爱的城市之上。但这还不够。到了 1968 年,铁幕终究落下。
时代终会改变。”
——蝙蝠侠
如果说柏林只是两人重构关系的开端,那么布拉格就是两人携手作战的第一站,而这一站的主题,是牺牲。
蝙蝠侠让黑进蝙蝠电脑[16]的尼娜[17]向指使者“木马[18]”索要高额报酬,并以她作为诱饵,想要引出幕后黑手。谁想不仅未能引出木马,反而让尼娜身陷险地,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与机械巨像作战的一开始,小丑就被它吞入肚中,生死不明。
在这一刻,读者们心里所感到的,也许并不是小丑这恶贯满盈的杀人凶手终于得到报应所带来的舒畅,而是担心受病毒影响的蝙蝠侠,将会败亡在巨像手下吧。当一切希望都已经失去的时候,唯一可以期待的,反倒是那个永远出其不意、永远无法预料的小丑。
在这一册漫画中,我们看到了狂欢节的五彩缤纷,也看到了查理大桥上的焰火。这两个场景应和着布拉格的人文气息与政治过往。在最终突破巨像胸部囚笼后,小丑拍灭身上仍在燃烧的火焰,说道:“在这个城市,难道除了把自己点着,就再也没别的办法获取注意了吗?”而蝙蝠侠则说道:“放尊重些。”两人的话语虽然再平常不过,却同样指向了扬·帕拉赫这个痛心整个国家再无抗争意识,决定通过自焚唤醒人民的热血青年。只不过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小丑一如既往地嘲弄着这位先烈的一腔热血,而蝙蝠侠则显然持对立的态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