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信度有几分?
画像,孙权,画作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信度有几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信度有几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没有照相的技术,人物画就成了纪录古人仪容姿态的最主要方式。那么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可信度有几分?比如网友们曾经吐槽的东吴大帝孙权的画像就是一例,在南京的孙权纪念馆里的画像、雕塑的样貌可谓各不相同,另许多人分不清谁是真正的孙权。该博物馆的墙上有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三人的画像,其中孙权的画像采用的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里所绘。这上面的孙权,眼睛细而长,眼角上挑,看起来很深沉。而《三国演义》小人书里的孙权,面目更为俊秀些;然而,电影里出现的一幅孙权图,以及馆里的一些雕像上,孙权又变成了“高鼻深目”的模样,极像地中海一带的欧洲人。。对于孙权的长相,文字记载中最出名的,要属《三国演义》。书中形容他“碧眼紫髯”,也就是绿眼睛、紫胡须。但学者研究后认为这是小说家的想象而非真实,根据历史研究来看最接近历史上孙权真实面容的还是上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像》里的孙权。总之,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孙权的图画描绘都不一致,因为谁也没见过真人,所以根据传说和史传的简略记载就开始驰骋想象力。还有一位历史人物的真身和画像其实也是差异极大的,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有许多画工为其画像,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在朱元璋的画像中要么是其丑无比,凶悍逼人要么是仪表堂堂,民间传说里朱元璋杀掉了很多为他画像的画工,不是因为画的太逼真就是因为阿谀过度。根据《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所说,他们虽然认为民间传说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应确实是朱元璋的特点,但也觉得朱元璋“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质量”。朱元璋本人的真实样貌更可能是脸部宽,方脸,虬髯的仪表,颇有不凡之象。但只不过被画工加以美化拔高,不然他的后裔也不可能遗传这一优良的基因。总体来看,唐代以前的文人帝王的画像大多是写意之作,是根据历史记载拟想画出的,和真人的差别会很大。例如司马迁就曾谈到看到看到汉初功臣张良的画像,里面的张良相貌宛若一个美妇人;同一时代的大侠郭解也是相貌丑陋,所谓的不及中人,在太史公眼里他的颜值都达不到汉代人的平均线,毫无威风凛凛、帅气潇洒的大侠之风。因此画像与本人的差异之大可见一斑。按道理说以前的皇帝本人的画像应该由宫廷画师来画,但根据研究,中国古代直到五代时才开始设置宫廷画院的。唐朝时,唐太宗曾经请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画过《历代帝王图》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帝王将相图都出自这两幅图,但这些人物画都是临时性的指派专人绘制,缺少专门的画像机构,因此也难怪这一时期的帝王大都画的很像。另一个影响古代人物画可信度的原因是古代绘画写意的观念。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画家更看重地是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观念,所以画的像不像就不那么重要了。参考资料:1、古代谁才有资格为帝王将相画像,现代快报2、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说点纯个人的看法吧。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之所以是技术,是因为作者需要解决“像不像”的问题,画猫而类犬是不行的,但这是初级画家,也就是“画匠”该做的事。当画家技术日趋成熟,“画什么像什么”已经不是问题,他就需要有所表达了。这时的画家需要在自己所做的作品中加入他需要表达的思想和审美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这时的画作就是艺术了,但这时的画作基本上是“似与不似之间”了,已经不是“照片”了。
那么,那些画得“真真儿”,“跟照片似的”的画作到底是技术品还是艺术品呢?这就出现这种情况:你请达芬奇为你画个肖像,到底希望画作很像你,还是让画家发挥一下,加入画家的艺术追求呢,如果是前者,那此作品只是个技术品,而达芬奇在此刻只是“画匠”,相信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后者的。明白这个道理再回头看中国画中的人物就简单了。比如“太白醉酒”“苏子行吟”等作品,寄托的一定是画家的诉求表达,而绝对不会以写实的手法作画,所以欣赏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是以理解作者意图为过程,欣赏品味作者的表达为目标的,而不是“像不像”“合不合人体解剖学原理”这么初级画匠才会做的套路。清明上河图作为一件画作,艺术表达在哪儿,唱颂盛世吗?所以在古代它不太被重视,时至今日,我们反而可以把它看作某种史料,管中一窥当年繁华,这也算此画作的另一种价值。
那著名的蒙娜丽莎是要表达作者的什么呢?
上一篇:赵丽颖素妆好看还是浓妆好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