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咬指甲会上瘾?
孩子,他的,指甲为什么咬指甲会上瘾?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咬指甲会上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瘾? 错了,根本不是》
以前对小孩咬指甲的问题回答过。控制不住咬指甲的行为与上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上瘾也叫瘾症,是一种病态,个体对上瘾行为的主观体验是舒服,愉快,快乐。而小孩咬指甲不是。小孩控制不住咬手指甲的行为,是缓解紧张焦虑的一种外显行为。
纠正这个行为并不难,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纠正。
个案之所以控制不住咬手指,主要是不相信自己能成功纠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除了对深层焦虑的行为防御,还有不能控制咬手指的焦虑。
纠正方法
首先要让个案相信自己能成功消除这个行为。
我们不必阻止个案咬指,是症状就要允许表达。
与此同时,和个案协商,先把一个手的任何一个手指用胶布包起来,有意识不咬这个手指,让这一个手指自由。其它手指可以继续咬。这样既满足了潜意识咬手指的欲望,又满足了意识层面不咬的意志,缓解了内心的冲突。
过一至两周,这个手指甲就会长长,个案看着长长的指甲和其它手指一比较就会发现自己是能成功不咬的,这就有了信心。这个长长的指甲可以让个案用剪刀剪短。
然后一手选一个手指,过几天个案会更有信心。
依次逐渐增加,很快就会消除咬指的行为。
在这种纠正方式进行过程中,对过心理咨询帮助其成长,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神经症的行为方式来呈现。
如果只是专咬一个手指,就更简单,包住这个手指,选另一个咬就可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咬指甲会上瘾只针对某些特殊年龄段的患者,如果一个成年人之前没有咬指甲的习惯,让他在短时间内多次咬指甲,也不会出现上瘾的症状。
但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年幼时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这种不良习惯,甚至可能在其成年之后,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成瘾性。
患者在焦躁、烦躁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咬指甲。对于婴幼儿来说,吮吸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让婴幼儿平静、愉悦的行为。
在刚出生时,婴儿手指是甜的,这种味觉会被婴儿捕捉到,进而出现吮吸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如果长期没有纠正,就会养成精神依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隔近一年,我终于给儿子剪了一次指甲。
有经验的妈妈一定知道为什么?对,他咬指甲。
幼儿园大班时候,儿子幼儿园班主任休产假,他们原班被拆分到其余班级。而他和五六个原班同学就这样被分进了C老师的班级。原本活泼开朗的儿子,被划分到破坏班级纪律,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队伍,全部年级组将近200多人的孩子中只有6人。期间因为欺生,孩子被冤枉过,冷落过,我选择了息事宁人。也许就是我的这一决定,成了伤害儿子的帮凶。
有一天晚上陪孩子玩,我发现他的指甲被剪到都露肉了,我问他谁剪的,他说是C老师,我问为什么?他说C老师说防止他挠别人。我没做任何行动,因为大班了,开始讲幼升小的文化课了,他所在幼儿园的师资力量雄厚,如果因此退园,我也很担心他接下来的学业安排。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才猛然发现,他的指甲怎么不长呢?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他在偷偷咬指甲。
老二每天哭闹,老公得了严重的胃溃疡,面对他每天突然日益增多的作业,我当时一定是非常焦虑的,现在想起来,儿子当时腹背受敌,在学校有一些不开心,回家还要接受我的暴躁。
随便一查就知道,咬指甲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可在当时的我来说自顾不暇,我从来没有想到问问儿子,你到底因为什么咬指甲?
看见《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想看看内容,总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帮助我。
作者是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A.H.布拉夫曼医学博士,他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达50年之久。在玛丽王后医院,他常年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在温尼科特基金会的赞助下,他在伦敦大学医学部的心理学院为学生主持了好几年的临床培训课程。期间,曾出版《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还发表了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他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非常简洁生动,里面通过24个活生生的例子,让身为读者并且已为人母的我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于是就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这是一种表达自身苦恼的语言。
书中配图以儿童患者手绘画为主,其中那些对于普通人毫无意义的涂鸦,在A.H.布拉夫曼博士的专业角度和对每一个孩子的热切关注下,都表达了孩子的无意识幻想。在每个案例后面也都有针对性地写了点评,对我都很有启发。
A. H.布拉夫曼博士在本书中描述的治疗方法不一定可以让每个人都“药到病除”,但是能让父母意识到孩子是在向我们提出求救,等待我们的理解和帮助,才是更重要的。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孩子面临的问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父母的焦虑,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困扰
二,父母的过度解读,扭曲了孩子的行为目的
三,父母的冷漠,导致孩子利用症状寻求关注
四,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受焦虑情绪影响变得更加焦虑
面对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A.H.布拉夫曼博士没办法给你一个“正确的建议”,但是心理咨询的目的本来就是在于理解孩子症状背后的含义。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