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支付宝《花呗》新版合同竟搜集手机通话分钟数,用户还有隐私可言么?
数据,用户,我的支付宝《花呗》新版合同竟搜集手机通话分钟数,用户还有隐私可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近日,有网友称看完支付宝的《花呗新版合同》,吓的赶紧关闭了花呗;给大家分享几个搜集个人信息的内容,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看完了支付宝《花呗新版合同》,为了搜集个人信息,支付宝真是无所不用其技,都要疯狂的搜集个人手机号码的余额,通话对象,通话分钟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使用花呗的小伙伴,先不要着急担心,金融信贷机构要收集用户细致的个人信息?其实,目的只是为了给出更合适的信用额度。
有人说,花呗为了风控,连用户通话记录都要收集?一些人听闻这一消息,颇有些惊恐。这事情乍一看很吓人,但实际,没有大家想的这么严重。
首先,收集用户信息这件事,对于消费信贷公司来说,是必须的,这早就是行业惯例,比如,银行办信用卡,就要多方收集用户信息,包括通信、社交、收入等等多维度数据,因为没这些信息,根本不知道怎么给用户计算信用额度。
所以,现在,不仅是花呗,在京东白条的合同里,在腾讯的微粒贷的合同里也有相关的说明。
一、为啥需要这些数据
这些个人信贷属性的产品,都是通过对用户进行风控评分,来帮助判断是否对一个用户放贷,以及提供具体多少的额度。风控评分的模型,从原理上讲就是需要很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通信、社交、收入、消费、物流、房产等纬度,每一类信息都作为模型的一种输入参数,以不同的权重、经过复杂的计算,最终才能计算出每个人的信用账户额度,并演化出随时变化的、精准的风控手法,防止恶意套现、高风险投资等信贷的不良使用。
一般,金融信贷机构会用到的数据,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线上行为、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消费能力、移动设备,等等。理论上,数据的维度越多,计算出的结果越精准,对用户的了解更全面,从而更准确判断出好的用户,给到更高的额度。
对于小白来说,很多信息和风控之间的关系可能很难理解,毕竟隔行如隔山。比如通话记录和风控有什么关系,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是经常被催收公司打电话催收的,借贷给Ta的风险必定会很高。
二、如何保障用户隐私
毫无疑问,现在大家都很关注隐私,那互联网时代,信息收集这件事其实不可避免,但底线绝对要有。作为数据分析科班出身,我的原则是,如果我的信息,只是用在我自己身上,我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是得利的。
比如我的通话记录,机器读了,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发现,恩,我是个信用很高的人,给我提额了,我接受。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东西公之于众,让其他人也知道我的秘密,这是我接受不了的。从目前来看,众多大公司,其实在这方面还是信任的。
之前,京东员工贩卖用户隐私,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后来,诸多互联网公司都自省流程和业务规范。据小郝子所知,花呗的数据隐私把控是国际大银行范儿的,和我之前采访的渣打银行很相似。会有大量软硬件投入,从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数据脱敏、审计监督等不同层面,建立体系化的风险管控能力,防范数据的滥用和泄露的风险,大大减少人为因素。
比如:在数据产生环节,会进行自动化的数据安全分级分类,不同等级的数据会进行不同的访问控制,而且在展示环节,敏感数据默认要进行脱敏,让别人看不到原始数据。
大公司因为管理的需要,为了确保员工在使用数据过程中风险可控,一般会依据是“最小授权”原则,也就是说按需申请,并且最小授权“局部数据”,仅满足业务开展过程中最小的那部分数据可提供给申请人。
所以,可以确定的说,对于花呗这样的数据收集,用户真的不必担心隐私泄漏,双击666没问题,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德国骨科普及的十万个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判断,才能活出自己的潇洒和不羁,不是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