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怎么治疟疾?
疟疾,寒热,灶君古人怎么治疟疾?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怎么治疟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疟疾的发病原因,因而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作为一种周期性疾病,是威胁人类时间最长的疾病之一,但直到1820年,西医才从植物中提取出了对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奎宁。
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们是怎样对抗这一全球肆虐的疾病的?
疟疾俗称“打摆子”,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且先贤们对这一疾病有着较其它病案更为清晰的认识,如《素问疟论》等。疟疾一事,因规律性较强,病症表象较为鲜明,在诊断一项上不在艰难之列。古人对疟疾有着较高程度的掌控,除定时寒热的疟疾外,尚有寒疟、温疟、瘅疟、风疟、牝疟等分类。从记载来看,并非所有古代文献中出现的疟疾都属于现代含义相同,限于条件的束缚,一些发冷发热、寒热交替的病症也被混淆为疟疾,这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去粗取精,避免以讹传讹
疾病有时候猛恶更甚于战争,汉武帝举兵伐闽越时,“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东汉时,马援引军八千以伐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近一点如清时乾隆以大军击缅甸,“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疟疾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收录“疟氏”疾病十余种,变种多是它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攻克的难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汗,尽服之”,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青蒿素”,并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收入囊中,说明中国古人在对抗疟疾一项上,是有极高造诣的
古代医学认为疟疾由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借空气传播,并将引起疟邪的瘴疟称为“瘴毒”、“瘴气”,《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欠伸乃作,寒栗鼓领,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中国以南方湿厚,是疟疾多发之地。
除却《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外,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另一种植物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即“常山”。古中医治疗疟疾,以祛邪截疟为原则,从“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气养血”等方法进行治疗,在实际治疗上,常用药方有“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柴胡桂姜汤”、“柴胡截疟饮”等。
虽然人们不断地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其实收效甚微,至近代方才有大的突破。公元1693年,清康熙皇帝患上疟疾,久治不愈,后得传教士献以金鸡纳树为原材料的药物,得以康复,《本草纲目拾遗》“治疟,澳番相传。不论何疟,用金鸡勒,一服即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疾论》说:“外邪得以人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人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③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
辨寒热之偏盛《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就是疟疾,古人是怎么来治疟疾的呢?先说药物治疗法。治疟疾的药名有叫“瘴药”的,也有叫“截疟散”的,叫法不一,由各种中草药组成,主要包括柴胡、常山、甘草、乌梅肉等,此外也会在药中加入一些猴骨、驴粪、猪粪之类的东西。此外还有用青蒿治疟疾的,此法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两升水将青蒿捣成汁后直接一饮而尽就好了。除了口服,还有“艾灸法”,此法在唐朝较为盛行。医生将艾草点燃之后在病人的经络处烫烤,以此逼出体内的邪气。艾灸法的作用实际上不大,还会烫伤皮肤,流脓发炎甚至引起感染。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十方》中还记载了“治虐符”和“禳虐法”这两种奇特的治疟疾方法。“治疟符”顾名思义就是一张符。古人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作怪,因此要向护家的灶君祷告,让他来赶走疟鬼。这张符由医生写成,符上先写某某人患了疟疾,再写这是疟鬼不尊敬灶君的表现,希望灶君知道之后能把疟鬼给赶走。符写好之后先压在灶君的头上,待病人犯病的时候就手持符在灶君面前读,读了之后再跪拜一遍,如此反复三次之后再将符放回到灶君头上。这种方法其实并没有多大作用,最多能安慰一下患者,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至于“禳病法”,则是让病人在怀中抱一只毛羽鲜艳的大公鸡,并且要不时的掐一掐公鸡让公鸡不停地叫唤。选择公鸡大概是因为古人普遍相信公鸡具有辟邪的作用,病人怀抱公鸡就可以将体内的邪气给赶走。然而事实是病人不仅病没有好,还被公鸡抓出或者啄出血痕徒增痛苦。这些治疗疟疾的方法中最靠谱就是药物治疗法了,“艾灸法”和“禳病法”没有什么效果还有副作用,古代的疟疾患者也很难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