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将章莹颖和绿城受害者比作“完美受害者”的言论?
受害者,完美,舆论如何看待将章莹颖和绿城受害者比作“完美受害者”的言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将章莹颖和绿城受害者比作“完美受害者”的言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网络维权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权益受到侵害后的一个常用选择,受害者谴责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常态。
章莹颖失踪案和蓝色钱江纵火案是最近两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两个事件的受害者都难以找出品行和事发前行为上的“瑕疵”。章莹颖和林生斌家受害人都是靠自己努力去书写人生的,本身的人缘和品行也非常好,并没有黑点。然而即便如此,也挡不住一部分人以千奇百怪的心理攻击受害者。
章莹颖生死未卜,已经被挂上某些文章标题作为“受崇洋思想蛊惑的受害者”示众
蓝色钱江纵火案的死者遗属林先生正当维权,被诬为拿家人的命换钱,林先生宣布根本没有提出赔偿金数额,就算是提出要求,也属正当行为,但在一些人眼里,要钱的受害者都不是好受害者。
“完美受害者”这个概念来自指责世间受害者自身的瑕疵,并认为是这些瑕疵导致了被害的“谴责受害者”文化。谴责受害者的思想模糊了凶手的主要责任,而试图将伤害的发生归因到个体,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心甘情愿地对一个受害者付出同情,必须是因为受害者本身完美无瑕、完全无辜,对完美受害者的期待由此诞生。尤其在性暴力案件中,受害者甚至常常自责,自我审查是否“完美受害者”。
真正公平的世界当然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任何完美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受害者”只是个幻想,永远不会有人通过这种审查。受害者谴责论持有者在苛求受害者的同时,也根本不希望出现一个真正完美的受害者。因为完美的受害者会彻底打破公平世界谬误,为了维持秩序感,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找到理由攻击受害者。蓝色钱江纵火案的遗属林先生被挑剔的点竟然还包括言行“太冷静”,各种攻击行为真是层出不穷。
有谁愿意成为受害人?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那自己生命去成为一个受害人,设身处地想一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为什么会出现谴责受害人和幻想完美嫌疑人的现象?这样不仅伤害受害者,还伤害了同情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完美受害者”其实应该被叫做“不完美受害者”,另一种说法是“no angel victim",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言论导向,也是一种公关策略。比如上次美联航喊来地面警察暴力殴打乘客的事件发生以后,舆论在几天内转变成了 “他不是中国人而是越南人” “受害者因为其他罪名被起诉过,他甚至吸毒”。逻辑上来讲这些事情与他是被打的受害者毫无关系,但是舆论却会因此发生转变,“是啊,所以他被打也没什么值得同情了”。
美国媒体更喜欢用这种手段对一些种族歧视的案例进行舆论翻转,尤其是引用人们对特定人群的偏见和呆板印象,比如黑人犯罪率高他们都是小偷罪犯,拉丁美洲裔总是喜欢贩毒,所以当他们被警察们暴力执法的时候,很多媒体会进行对受害者不利的猜测,即使大多数时候他们并没有做这些事情,而即使他们有过往的犯罪记录,和这次的事件也没有关系。
回到章颖莹和绿城受害者,从事件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有很多类似的言论,但是国内的舆论走向甚至不认为这些毫无逻辑的泼脏水行为是错误的。比如曾经南加大留学生被枪击的事件,国内媒体用“宝马车”抓眼球,很多人就批评“是他的错不应该开那么好的车”。而这次两件事情很多人也一味指责“有钱就会被盯上”。
所谓人无完人,没有人的人生值得推敲,每一个受害者也肯定会有做的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章莹颖不应该轻信陌生人,绿城受害者对保姆太好心。但是当媒体和不怀好意的人把舆论导向和事件毫无关系的点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分辨。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次当你变成受害者的时候,会不会有脏水也往你身上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言论自由就是如此,无可厚非。家有15口七嘴八舌头,人与人的
思维不同,人与人的观点不同,人与人的立场不同,自然就有了这样那样的见解。他人说什么都无所谓,难过的是好好的人,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招罪招害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黯然泪下。
草芥人命。
想起《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一句话“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章小姐、母子四人祈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