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
莱特,的人,战争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巨人的陨落》是英国现象级畅销小说家肯·福莱特(ken-follett)的作品,是“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世界之冬》(Winter of the World),第三部是《永恒边缘》(Edge of Eternity),分别讲述了上世纪一战、二战、60—80年代的故事,基本涵盖了20世纪的大事件。
和一般的历史小说不同,肯·福莱特并没有选择将视角放在国家间的互动、政治人物的博弈和战事的推衍上,而是把目光下移,放在了被大事件影响的,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身上。
他描写了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五个人,五个家族的命运互相交错又迥然不同,故事场景从煤矿到俄国皇宫,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所有人都被战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但又并未深入其中,他们所见到的都只是其中与自己有关的那一小部分。而这其中,还穿插了各种人物对战争的看法,比如英国没落贵族菲茨对战争的看法是:
“他吸着餐后雪茄,思前想后,觉得战争并不可怕。以前他一谈到战争,自然而然觉得是一场悲剧,但战争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战争让各国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共同的敌人,它能熄灭动乱之火。不会再发生罢工,谈论共和政体也会被认为是不爱国。女性甚至也不会再要求选举权。他不由得被这种前景吸引,战争会让他找到用武之地,证明他的勇气,为国家效力,回报一直以来慷慨赋予他的财富和特权。
菲茨不希望打仗,但他心里有队这一前景暗中窃喜。这将是证明自己勇气的机会。他父亲在海军功勋卓著,但菲茨从未见识过任何战斗。一个男人总要做些必须做的事情,才能独立于天下,自称为男人,其中就包括为国王和国家战斗。”
因为描写的内容如此之复杂,所以肯·福莱特采用了炫技式的写法,多线叙事,多人物叙事,像中国套盒一样结构复杂,这也是他本身的趣味所在,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这保证了作品的极高可读性。在保证可读性的同时,他所有的作品又都经过历史学家的审读,保证了史实无误,使作品既好读又严谨,充分照顾到了读者的需要。
为什么书名叫作《巨人的陨落》呢?我的一个朋友说得很好,她说:“所谓巨人的陨落,是国家对于公民社会的陨落,男权对于女权的陨落,贵族对于平民的陨落,是所有旧秩序的陨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美国作家肯·福莱特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从不在作品中摆大道理,或评判这个,批判那个,而是把所有精力集中于讲故事,至于那些弦外之音,则由读者们自己品味。
所谓的“世纪三部曲”是由《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和《永恒的边缘》组成,每一部都有足足三大册。虽然媒体一直宣称可以用三个通宵读完,但个人实操后发现不行,毕竟福莱特并不是一个言简意赅的人,他习惯把故事讲得丰富而饱满。
故事内容我不在此复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我只想谈谈这套大部头给我的感受。
福莱特曾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一批小人物,能够参与到众多历史大事件中。”
在“世纪三部曲”中,他极力着眼于小人物的闪光点,只把历史当做一个帷幕,用于衬托硝烟中那些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故事。
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是所有事件的前奏和铺垫,福莱特把情感和情节都把握得稳稳当当。
我仿佛摸到自己膨胀的血管,跟着比利在矿井中摸黑求救;我仿佛敲到自己发胀的脑袋,恨不得为艾瑟尔狠狠地扇菲茨伯爵一巴掌;我仿佛看到沃尔特急躁的内心,立马想给茉黛一个安慰的拥抱;我仿佛撞到格雷戈里无奈的眼神,巴不得一脚踢走坏弟弟列夫;我仿佛坐在格斯的身旁,眼睁睁看着美国总统想要或不想要地阻止战争。
五大家族里小人物的各种隐秘、无奈和痛心,被直勾勾地展现出来。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阻挡不了一战的大步流星。
由此引出第一部的核心主旨:世界真的很糟心,拼命推着我走向死亡,但我不甘心,我要继续热烈地蓬勃生长。
然而,世界不会因为小人物的勇敢而停下脚步,它不停地在裂变,继续残忍地撕破一代人换来的短暂和平。第二部《世界的凛冬》正式迎来了二战。
我仿佛听到伍迪撕心裂肺的呐喊,闻到躺在血泊中乔安妮的喘息,目睹周日早上睡眼朦胧的人们被雨幕般的炮弹惊醒,他们犹如在雨中慌乱逃跑的小动物,只是淋湿他们的不是雨滴,而是血水。
福莱特用血腥的笔墨给读者重现“袭击珍珠港”事件。在二战面前,人们有很多选择:扛起刀枪厮杀的、秘密传递信息的、挽起衣袖抢救的、提心吊胆研发的、鼓动唇舌拉拢人心的……每一个做出选择的人,他们眼里都冒着火光,噼里啪啦的,一直蔓延到西伯利亚的那片凛冬。
因而,第二部的用意不言自来:生命在战火中生生不息,一如那燎原的星火,一如那照亮夜空的星辰。
而当人们跳过了战火,略过了枪声后,迎来的竟是思想的激烈斗争。第三部《永恒的边缘》讲的正是我们无法理解的那个价值观分崩离析,不允许不同思想共存的特殊年代。
《永恒的边缘》所描绘的那个被压迫的社会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有异曲同工之妙:黑人被屠杀、总统被枪击、家人被硬生生地分离;人们偷偷写禁书、唱禁歌、在强权暴政下极力享受片刻的自由……一如书中所言:“生活如此糟糕,我不想让自己更加糟糕。”
就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第三部,福莱特让我看到没有什么比认认真真生活更重要。当读到结尾处柏林墙被推毁,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站上讲台时,心头不禁一热,潸然落泪。
上一篇:如何看待Prisma的火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