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书上都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太祖,的人,刘邦史书上都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史书记载这件事,不是因为死了很多老百姓,更不是因为刘海对百姓坐视不救。在古代,莫说是天下大乱的乱世,就是承平已久的所谓“太平盛世”,人命跟草芥、猪狗差别也不大,死掉千万百姓和一场山火烧掉成片林木荒草、一场疫病死了一圈猪样也没什么区别,说来略有心疼,但要写到史书这样冠冕堂皇的大书上还轮不到。太平常了,太一般了。
刘海这样弃民不救总可以够得上写上一笔吧?也够不上,太平常,太多了。并且,所谓弃民不救,那是你下面人的看法,从上面来说,事情可不是这样,这叫:拒贼城外,护城有功。不仅无过,还功劳不小。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天差地别,就看你站在什么哪方利益来说事了。
所以很多现在不忍细读的惨剧,史书甚至都懒得多费一滴笔墨,只有规模足够大,情形足够奇葩猎奇,史书才会顺手记上一笔,在现代人看来,自然觉得写史的人太过轻描淡写。
那史书为何记载此事,是因为接下来的奇谈有趣。
什么奇谈?城中人食狗,城外狗食人。
狗吃人不稀奇,吃人的狗吃了人之后,马上被人吃,这就有趣了。听上去很有戏剧感。
而且刘知府的做法呢,也很有意思。
不知道是不是狗肉吃多了,对朝廷的忠心越发深厚,越困难的时候越惦记着为国库操劳:
有些幸运得以入城的人,竟被刘知府投入大牢,因为这时候正好向老百姓征收以往拖欠的赋税啊。平时找这些人收税实在不好找,现在拖家带口送上门,天赐良机,绝不错过!
这是一个绝佳的场面:城外积尸数里,养肥了城里大小狗只,皮光毛亮,膘肥肉厚,刘知府看着口水流了一地,宰了一只烹饪一番,喷香!大快朵颐!一边吃狗肉,一边为国库收银子。
他就不知道,狗肉是吃人肉长起来的?
刘知府可不管,狗肉好吃,越多狗肉吃越好。
可惜的是,这么忠心的官,后来被罢免了。
成化二年正月初九,吏部奏黜来朝并在任官员一千七百零八员,刘海以罢软无为(“罢(pi)软”,软弱,“无为”,没有作为。)被勒令冠带闲住,时人都说处置太轻了。
这个罪名有意思,怎么能说罢软无为呢,刘知府可是大有作为啊,贼寇叩门,还惦记为国库卖力呢。定这个罪名是谁刘知府努力还不够吗?
如果是说刘知府对百姓见死不救,所以定他个罢软无为,那就直说好了,为什么要这样遮遮掩掩?可见,这个疲软无为不一定说的是对百姓见死不救的事。
再看那个处理结果,虽说免职了,但属于“冠带闲住”,即官员的职位没有了,但官员身份和品级还在,可以穿戴相应品级的冠服参加社会活动,这种情况要复出很容易,承办个差使则更容易。这是皇帝皇帝划分的标准:
上命老疾者致仕,罢软无为及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暴者除名为民。
上头的“除名为民”,则指褫夺官员的资格,使之变成平头老百姓,这个处分很重,意味着身份没有了,所有的官员特权没有了,甚至可能连故去父母的封赠也一并夺去。而冠带闲住则不是,这个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停职反省,等时间过去,再重新出现。
这么个故事配合那句人吃狗的歌谣,看起来似乎有几分诙谐轻松的意味,但当你细思一番,实在是残酷至极,一个不拿老百姓的人命当回事的官员,坐在城头欣赏盗贼杀掠治下百姓,并借此机会追缴赋税,甚至以老百姓之肉养肥土狗,然后烹而食之,在几年以后得到的处罚不过是保留官身品级待遇,暂时赋闲?
不是一个官员这样,一整个朝廷都是这种态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骨为材,易子而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