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宝玉,黛玉,林黛玉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逃出京城,前往蜀中避难,途中“六军不发”,逼死了杨贵妃。这个典故,在《红楼梦》中暗藏的是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所逼,逃到缅甸避难。永历十六年(1662年),这一年是虎年,玄烨登基,是康熙元年,吴三桂从缅甸带回朱由榔(曾封桂王)。四月二十五日(书中以小满交节的芒种节,未时交节,是芒种到夏至),吴三桂以弓弦把永历帝缢杀于昆明篦子坡。并且,下令焚毁其棺木。
两地孤木,就是“桂”。钗黛册页画中的两颗枯树,即香菱判词中的“两地孤木”,配以“玉带林中挂”,就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林黛玉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其结局之一是被缢杀,然后“回首相看已化灰”。钗黛其实也在“爬灰”之列,大观园群芳谁都逃不过这样的结局。
如此说来,林黛玉是真的死了。但是,为何本回答中却又说黛玉出家为僧了呢?黛玉是女孩,即便出家也是为尼,即水月庵中的“姑子”,为何是为僧呢?
黛玉第二个结局,依然是被缢杀
康熙元年时,康熙八岁,薛宝琴八岁随父去真真国,就是这段历史的隐写。永历帝之死,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灭亡,红楼之人在“水国”中做朱楼梦。《红楼梦》写的是自朱洪武以来的藩镇之争,朱家这样的传统,在南明时期“发扬光大”,至少有五六家藩王自称监国,做了皇帝。在朱由榔登基前后,林黛玉所在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有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荣穆王之子朱亨嘉篡夺了“洪武”皇统,以洪武278年为年号。
桂林靖江王城在漓江之畔,漓江发源于灵渠,即“西方灵河”。三生石,象征靖江王是从第三世才正式之藩的,一世祖朱兴隆(兴隆街的大爷)、二世祖朱文正(贾政,假文正之名)没有到过藩地,朱元璋封藩时已经故去,三世祖朱守谦才是第一代正式之藩靖江王——这就是“三生”。“石”,即书中的石兄,靖江王城中有一座石头峰,名叫独秀峰。青埂峰、独秀峰,意思很相近。“青埂”,又是“清更”的谐音,第一回开篇,就交代了时代背景,红楼梦主写的是“清明”,也就是明清之交。上面讲到的永乐皇帝,就是在清明节时,乘坐大船逃到缅甸避难。
林黛玉在荣禧堂中,见到了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这一笔更是《红楼梦》时代背景的铁证,这部书写的就是南明历史,谁都无法反驳。
朱亨嘉谋反,被隆武帝朱聿键活捉,并秘密缢杀于福建连江。有明一代,哪朝皇帝都没有亲手杀死过藩王,最多也是幽禁至死。朱聿键杀了靖江王也不敢声张,对外宣称朱亨嘉得暴病身亡。
“玉带林中挂”,其中就隐藏着“桂林”,庚辰本中没有“林黛玉”,写的是“林代玉”。林代玉,即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皇统。朱亨嘉被缢杀,也是“玉带林中挂”。朱聿键以暴病身亡隐瞒真相,就是脂砚斋在甲戌本中批注的“为后菖菱伏脉”。这句批注,附在贾母给黛玉配制养荣丸之后,很多读者猜测,贾菖、贾菱在养荣丸中下毒,害死了林黛玉。
黛玉之死与病有关,高鹗就是这么写的。其实,作者所写之黛玉也是有病在身,但是,死于疾病只是假象。黛玉真正的死因,应当是被缢杀。
钗黛的册页画中,有两颗枯树,也就意味着有两代桂林靖江王被缢杀。朱亨嘉死后,其堂朱亨歅弟袭爵。朱亨歅在大臣的拥戴下,也自称监国。不到三春光景,大明叛将孔有德攻陷靖江王城,缢杀了朱亨嘉。
杨妃死于叛乱缢杀,“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影射的就是《红楼梦》中暗藏的两代靖江王,以及永历皇帝因叛乱而被缢杀的真实历史。
金钗雪里埋,林黛玉出家湘山寺
朱亨嘉篡夺皇统,出自大明皇统的隆武帝朱聿键攻陷王城,活捉了第十三代桂林靖江王。城破之日,三岁的靖江王世子朱若极被一个太监藏到了雪洞之中。“雪洞”,又叫刘蟾洞,这就是刘姥姥在蘅芜苑看到的“雪洞”。
逃过这一劫,朱若极被太监带到了全州,在湘山寺出家为僧。湘山寺在湘江之畔,湘江同样发源于灵渠,林黛玉还是在“西方灵河岸上”。
难道林黛玉可以死而复活,既是父亲又作儿子?《红楼梦》不可以索隐法解读,把书中说成是历史上的某个人,书中的故事说成是某件事。作者以“一击两鸣”等多种手法,把一个文学形象或者文学符号分解、拆开又合二为一,从多个侧面写同一件事,或者一件事分写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之中。这种写法,类似于纪传体历史,一个人的历史分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之中,一个历史事件,又分写在不同人物的历史之中。
贾惜春判词“可怜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林黛玉等人都是“侯门绣户女”,包括薛宝钗、贾巧姐、史湘云,都有出家为僧,影射朱若极的寓意。刘姥姥有“刘蟾洞”之喻,又因伏藏了救巧姐的故事,因而,“金钗雪里埋”,也是巧姐的结局。贾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之第十一钗,为什么不能“雪里埋”?
林黛玉、香菱都在三岁时遇到了癞头和尚,这是二钗出家为僧,又隐伏了她们共同的结局:“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所以,林黛玉命归遥远的故乡,不知“香塚”在何处。林黛玉出家湘山寺,故而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
黛玉是被缢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种结局。薛宝琴所说的“不在梅边在柳边”,是以林黛玉的结局暗示了贾家共同的命运。元妃点戏所点之《离魂》,隐伏黛玉之死,这出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恋情,就是“不在梅边在柳边”。“梅”的一个隐喻说的是崇祯自缢的煤山,那颗歪脖子树因而枯死,这是钗黛册页画中的两颗枯树之一,大明灭亡。另一颗枯树,则寓意南明灭亡。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被解读为林黛玉循月而终。这样的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月,即大明的象征,就是“兔”。明月西沉,林黛玉“剧终”。崇祯死后,大明被顺治取代,顺治属虎。靖江王也是在虎年灭亡的,叛将孔有德属虎。康熙元年是虎年,大明王朝“喧阗一炬悲风冷”、“虎兔相逢大梦归”、“回首相看已化灰”。
好在还有“西方灵河岸上”的朱若极延续着朱楼之梦,他就是请初四僧之一的大画家石涛,书中的“石兄”。石涛曾自称“清湘老人”,与“潇湘妃子”是一对阴阳互举的关系,“妃子”,其实是非子,朱若极已经无法去做王子甚至是皇子了。
称石涛为“石兄”的人,极有肯是出自宁王家的另一位清初四僧之朱统托,也就是大画家八大山人。因而,宁国府的画家贾惜春一心要做姑子。入画被撵走,正是贾惜春出家的伏笔。八大山人无论辈分、年龄都比石涛大,称来自“青埂峰”的石涛为石兄,也是一种调侃吧,或者都是出家人,尘缘已了,风流债已偿,佛门之中哪有“前世”身份?
以绛珠草还泪之说,黛玉有“泪尽而亡”的结局。其实,这个寓意就是黛玉结局的总概括。“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红豆即王维所言“南国红豆”,《红楼梦》借指红烛,贾宝玉唱的是烛泪,林黛玉流尽的是“朱泪”。红烛燃尽,烛泪流干,红楼不明,林黛玉终局于南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