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中医被称为坐堂医生,有什么来历?
医生,张仲景,伤寒为什么有的中医被称为坐堂医生,有什么来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在中药店总有一个人给人开处方,把脉,此人是坐堂医生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么“坐堂”来自何处?“坐堂”之意,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
老子曾说过“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由于东汉末年,是战乱之年,百姓背井离乡,农业荒废,相继各地连续爆发瘟疫,洛阳、南阳,会稽等地区疫情尤为严重,形成“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景象。连张仲景的家也不例外,他在《伤寒论》自序里就写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面对家家都有灾难降临现实,张仲景伤心至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于是就发愤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立志做个医生,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大约张仲景在五十岁,汉灵帝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曾经做过长沙太守。这时他已经是地位很高官员了,但他还是时刻不忘百姓的痛苦,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治病。在封建时代官员是不随便进入平民百姓家的,为了能给百姓治张仲景想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他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把自己官府的衙门打开,并不处理政务,而让有病的群众进来给他们治病。
时间一长,这成了惯例,并影响和扩展到寺堂和庙宇。因古时道家学徒和佛家子弟大多都习医的,也利用初一和十五,行善积德地在寺堂和庙宇里给百姓看病。继而也影响到了集市,改变了以往医生游走不定的行医行为,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就是此例。最后发展成药店铺和诊所相结合的状况,因古时的医生大都能自己采药和加工,因此也懂得药材,看病和卖药集一身的。况且有时根据病情时疫不同,药材还需要临时亲自炮制,同时也吁有自己的成方和秘方,因此行医和配药十分方便。
如今医药发展到了一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行医和制药虽然进行了分开,但中医的行医方式,在不少地方仍然保持着以“坐堂” 传统方式。于是,百姓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所以医生也就成了“坐堂医生”。以“堂”作为中药店铺的名称就这样的保吁下了,相继以药店发展成药厂的也不改名了,一律称之为“堂”来纪念汉代名医和清官——张仲景。
据说后来张仲景见朝政不清,他也无力挽回,无奈地对身边的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也就不再留恋官位了,辞去官职,隐居少室山,专心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写医学著作了。
其实张仲景真正影响中医发展的、对中医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那“坐堂”方式的行医行为,到是他的《伤寒论》著作,它提供了中医临床看病的思路和方式——辨症施治。因他毕竟是做过长沙太守的行政官员,所以他写出了的《伤寒杂病论》条理清晰,病因和病机的转轨分析明了,独创“六经分类”其论述层次分明,发汗、清里、和中等施治方案详尽得当,犹如法官办案一样有条不紊。所以是他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及辨证施治原则的理论基础,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创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古至今,人们对医生大多尊称;大夫。大夫一词原是古代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高的官职称谓,从有医生这个职业以来,人们一直对医生都非常尊重,见到医生都叫王大夫,李大夫等。另外还有是社会,也就是国家即朝廷给医生以很高的社会地位,封建社会把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分为三教九流,即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又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为;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所以,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除了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的状元,进士,举人等以外,医生是最受尊敬的了。因为古代又称医生为;司命。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职业。有什么能比救人一命更值得尊敬呢?
坐堂。说起坐堂,始于东汉末年,最早的著名大医学家,张机,张仲景,时任湖南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当时,伤寒大面积流行,死亡率很高,张仲景家族300余口人,死亡100余人,张仲景努力解救病人。他著述了伤寒名著《伤寒杂病论》,并且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府衙的大堂上为患病的百姓们诊病,开方,治好了大量的病人,从此以后,坐堂一词也就慢慢的流行起来。从那以后,在药店里为患者诊病开方看病的医生被人们尊称为;坐堂大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