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很多人对农民有偏见?
农民,偏见,群体为什么很多人对农民有偏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网络上都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于中国的许多农民甚至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农民还是和上个世纪一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为他们缺乏见识、土。这种偏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些对农民抱有偏见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很多人对农民有偏见?在回答这问题以前,我先来讲一个小故事。这故事是一位援疆干部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他93年在乡镇工作,有一天早晨,翻译跑过来:书记,艾书记(纪检书记负责机关考勤)和通讯员老白吵起来了。“为何,他们俩不是从小朋友吗?”“艾书记批评老白没有按时生炉子,老白生气了,说了一句话:艾山,别忘自己身份,好好想想过去,我给书记喂马时,你只是个赶驴车的,……”
就为这,从小好朋友的两位吵的不可开交了。你看,比较无处不在。一个喂马的都自觉着比赶驴车的高贵一些。
很多时候,不是偏见在作祟,而是中国人骨子里因比较而莫名生出的一种所谓优越感,让人不自觉膨胀。
在上海人眼里,非上海人都是乡下人,不管他们上一刻正经历着什么。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赵四太爷面前被骂的狗血淋头,连姓赵都不许,一转眼,就敢欺负比他更弱的小尼姑,受了窝囊不敢找回,背地里一句“儿子骂老子”就自我安慰找到了平衡。
同样道理,生在皇城根下就是爷吗?哪个大家族里没几个吃喝嫖赌抽的败家子?出门照样拽的二五八万似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地域优越感,在某些人身上尤其深刻。
说起对农民的偏见,毋宁说是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再次膨胀。城市里为生活奔波苦,一刻不得闲的普通百姓多了去了。他们每天面临失业、孩子上学等诸多困扰,焦头烂额,可在面对农民时,却陡生一种优越感。说到底,这也与偏见无关,与中国人潜意识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历史与生活中诸多原因形成的等级观念有关。
所谓三教九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佐证。农民一直处于排不上流的最底层,说被偏见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说穿了,就是被各种不如意纠缠者平衡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就如开篇故事里老白的说法:我给书记喂马时你就是个赶驴车的。
农民是很大很大的一个群体。我们不否认,农民群体泥沙俱下。拿《乡村爱情》来比喻,有谢永强那样的,也有谢广坤、刘能、赵四那样的。
近年来,农民群体有整体裂变趋势。这就是被称为新农人的一批功成名就有学识有能力有情怀的精英群体,开始投资农业,返乡创业。褚橙柳桃潘苹果,农业F4,太多太多精英团队加入农民队伍,成为新农人的先锋,这大趋势已形成一股清流。
在土地流转,农村城市化大格局下,农村的未来会有哪些巨变,均未可知。不久的将来,农民会不会成为一种可预期的职业,还真不好说。也或许,真会出现城市争相返乡,成为农民,以拥有农村户口为荣的那一天。
至于偏见,我想说:山不辞石,海不辞水。有容乃大。真的有素养之人,反而常怀悯农之心。感恩一箪食一瓢饮来之不易。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农民凭双手劳动辛苦讨生活,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当然,跟所有群体一样,农民群体也良莠不齐,因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一部分农民中的投机取巧者,坑蒙了一些善良人,致使农民整体信誉受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想要得到什么,就努力给予什么。农民要得到尊重,必须学会自尊自爱自强。有些农民连农村人这称呼都不能正视,这恰恰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己都无法正视自己的身份,又如何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理解呢?
所以说,偏见有时就在我们内心,偏见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此事是否特别在意的敏感程度。
上一篇:跟团游被导游强制进店购物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