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来预测下俄乌战争会以何种方式结束?
乌克兰,俄罗斯,北约大家来预测下俄乌战争会以何种方式结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显然不是!而是他们深知本质对抗的是美国,包括其盟友在内的雄厚国力、强大军力、先进军科、以及一批杰出的战略家和优秀战术家。
不再是过去的德军。而且还有全新的星链。
俄罗斯不得不防。
B、大家都说俄乌战争走向的最后决定权掌握在美国手里,理当如此,也确实如此。只有当战争进程达到美军战略家、公共智库顶级谋士汇同国家政军要核人物拟定的方案,消耗俄罗斯至数学模型的上限,那时,美国才有可能会释放战停信号,
问题是,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关于俄乌军事冲突的战略设局尚未根本成型,一直处在调整修正之中。这并不意味北约有垂手旁置之意,相反,舆论态度上的强硬不衰,和援助预算2023年度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盘子,表达出的是异常鲜明的立场。可是,然后呢?又延续到下一个财年?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持久战、陷阱战、泥潭战?乌克兰又能不能挺到彼时?北约组织成员国的兄弟们会不会跟进?抑或拆台退阵、鸣金收队?
这一切,正让拜登总统绞尽了脑汁。
但是,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没有打不完的仗,没有谈不成的和。当出现了利益趋衡的哪怕一丝裂缝之光,一切都还得停下来。站着开炮,坐着讲和,这出剧终究上演。
六、综述以上,战争将持续到明年9月,以美国的后援逐步乏力、乌克兰国力接近耗光、俄罗斯付出巨大代价(必须组织不少于80万人地面部队的大兵团大纵深作战致胜)、北约三心二意而收官谈判落幕。呈现可能的如下国际新格局:
俄罗斯:战略目的达到,打破北约东扩,安全系数上升,但国势渐微。战术效果差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弱势凸显,军力下降。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美国不惜重开乌克兰战火的威逼,放弃乌东四地,成为独联体新成员。继续实际控制克里米亚地区。放弃对乌克兰去纳粹化诉求。
乌克兰:国家主权基本完整,作为主权象征的军队得以保留。在乌东四地公投入俄问题上一定程度留了脸面,未被俄罗斯“吞并”。作为补偿加入欧盟但须政治、军事中立,“入约”无望。国家支离破碎,人民苦难不堪。
美国火中取栗成大赢家。欧洲从此江河日下,经济份额缩水,政治权重下滑,忙活了个空气。
中国壁立千仞,学习了、领悟了、升华了,对自己的民族复兴大业心领神会。
七、启示。俄罗斯能在诸多重大不利中以弱搏强,以一国之力对抗三十国而不致落败,强大的核威胁力量是其国家与民族的生存立命之本!
2022年10月27日上午 重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好的结果是保住克里米亚。但从目前来看,俄军还没有撤军的打算,如此耗下去,不仅乌东地区不保,克里米亚也保不住了。
评:最好的办法是丢卒保车,否则一切都会鸡飞蛋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乌克兰被扯得稀烂,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后,再也无力对俄罗斯形成危胁时,自然停战言和。这场仗,美国是最大的赢家,俄罗斯次之。乌克兰全输,欧洲盲从美国拱火俄乌战事,成为大冤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结果都出来了。还预测啥呢? 乌克兰越战越勇。俄罗斯越战越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俄乌战争结束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乌克兰胜利。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情况。
因为俄罗斯是拥有强大核武器库的邻居,乌克兰没有取胜的希望,只能期望输得少些。
二是,俄罗斯胜利。
最终的结局大概率是,乌克兰被撕裂:
乌东四州被划入俄罗斯版图,作为交换条件,俄罗斯可能会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
其实,俄乌战争就是美俄争夺势力范围。
通常无法改变强国强占势力范围的现实。
美国煽动东欧颜色革命,吸纳控制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并推动北约不断东扩,吸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直到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把俄罗斯挤到墙角。
环球网 当地时间2022年9月30日,当被问及泽连斯基签署乌克兰加入北约申请,北约方面是否准备考虑该申请,以及是否会考虑诸如瑞典芬兰的快速“入约”程序时,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回答说,“我们一再声明,北约的大门仍然敞开。”但他还表示,“成员资格需由30个盟国决定,我们将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做出决定,”他指出,现在的重点是立即向乌克兰提供支持,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
而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国,被美国逼到墙角了,只能奋起反击。
于是,借着乌东四地的民意,对乌克兰采取了特别军事行动,力求多控制一点势力范围。以消除对俄罗斯的威胁,使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环球网 当地时间2022年3月24日,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紧急电视直播讲话时表示,他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普京表示,俄罗斯没有“侵略”乌克兰的计划,俄方致力于缓解乌克兰局势。
如今,乌东四地已经公投入俄,但冲突依然持续,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量军援下,战争有扩大化趋势。
上一篇:年过50岁“通透”的男人,在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经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