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典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儒家,焚书坑儒,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典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要继承文化,但不能一直守旧,应该大量引进先进文明、先进文化,改进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步。不应该固守落后文化不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焚书坑儒”的对象,首先是道家黄帝部族道派贵族留下的《道经》,这是儒教的创教经典,是道家作为祭祀阶层创造的信仰之书,主要宣传对象是“母神信仰”、“妈妈当家”,所谓的“焚书”,主要是“焚道家的书”,而“坑儒”,则是“坑黄帝部族道家贵族创建的儒教”。
为什么另外一部书籍《道德经》可以逃过一劫,流传下来?因为《道德经》是道家炎帝部族法派贵族老子遗留下来的,秦始皇嬴政本人就是道家炎帝部族法派贵族的代表,后来被道家贵族的儒家学生开除出道家,被命名为“法家”,道家法派的主要宣传内容是“父神信仰”,“爸爸当家”,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性生活不断,子女众多,却没有立“皇后”的原因。
第二是道家黄帝部族贵族的宗教音乐书籍《乐经》,古代人们创建宗教,信仰之外的要素,则是扩大震慑力,“礼”解决信仰问题,“乐”解决执行问题,所以道家贵族老子的儒家平民学生孔子把“礼崩乐坏”作为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于儒教祭祀阶层道家道派黄帝部族贵族的打击,应该是彻底毁灭性的,基本造成了《道经》、《乐经》的失传,现在《道经》只留下开启步骤中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思想,被道家炎帝部族贵族代表老子发展为“无为而治”。
第三部书则是儒教历史书籍《书经》,或者说《尚书》,但是由于宣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接触的道家祭祀贵族数量少可以“坑杀”,但所接触的儒家平民信众数量是很大的,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记忆流传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上的“儒家今文学派”,而据说人们后来又发现了未被焚毁的版本,则构成了“儒家古文学派”。
第四部书是儒教宗教歌词《诗经》,类似于西方天主教的赞美诗,掌握它的道家黄帝部族道派贵族虽然十不存一,但广大的儒家平民仍然通过背诵使其流传下来,全书分为“风”、“雅”、“颂”,“风”基本上是民间流行歌词,“雅”基本上是诸侯国宫廷歌词,“颂”则是天下的宫廷歌词,由于缺乏《乐经》这个演奏根本,就造成了“有诗无乐”的局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纳了谋士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两个极端措施。
焚书坑儒的由来
一个是将所有儒家典籍全部烧毁,同时将秦朝之前的列国史记,除了秦国的史记外,也都全部烧毁,并且规定不准私藏隐瞒,否则治以重罪。这个措施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焚书”。
另外一个由于当时部分儒生和方士对秦国的统治非常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引用儒家经典或是儒家先贤的理论来抨击秦始皇。结果惹恼了他,一怒之下秦始皇下命令坑杀、就是活埋了当时都城洛阳的460多名儒学者或是与儒家有关的学者。历史上便称呼这个行为是“坑儒”
不可一世秦王朝
焚书坑儒表面上是针对儒家和儒家典籍的,实际上是秦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思想的外延体现。因为秦朝以“法学”得天下,当然希望用法学来治理巩固天下,所以除了法学之外的所有学说都遭到了不公平待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是这么大规模地焚烧儒家经典,又是大规模地坑杀儒家学者,那么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些儒家经典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秦国以外的焚书坑儒并不彻底
第一点焚书坑儒主要针对的是都城洛阳的儒学派,那么在秦国统治的其它地方。这种行为能被彻底执行的几率有多大,这点值得深思。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其余六国多数国家的治理采用的是儒学,这样一来在原本属于六国的领土上的很多地方,就会有很多的儒学经典和儒学者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在原本六国的领土上,真正彻底执行“焚书坑儒”政策的不会有多少人,更多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那么儒学典籍和儒学者都到保留和保护也就顺理成章了。
法家和儒家同宗同源
第二点秦国推崇的是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法治国,凡事讲究的是犯了错误就要严厉地惩罚。而儒家的中心思想以中庸治国,讲究的是怀柔之术,意思就是就算犯了错误,找出原因对策之后不再犯错就可以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
虽然法家和儒家的理念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但是他们的根源是一致的。无论法家还是儒家它们都发源于老祖宗的经典《易经》,也就是说他们是同宗同源的。完全可以将它们看成是易经中阴阳两极的中阴极和阳极。
法学偏重于阳极,反之儒学则偏重阴极。那么就算秦始皇真正地杀光了所有的儒学者,焚烧了所有的儒家典籍。后来只要有聪明的学者将法学典籍反过来解读和研究,便能很快就得到完整的儒学典籍了。
儒学发展已经根深蒂固了赶不尽杀绝
第三点儒学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了,无论是典籍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来说,都应该是所有学术派中最大体量的存在。
法家思想
而焚书坑儒又仅仅只是针对知名的学者或是有儒学堂的地方,但对偏远地方和那些不知名的儒学者都是“疏于管理”的。
所以就存在这样的可能了,在偏僻的小山村也有儒家学者,他也保存了儒家典籍。这样的人数单个来看是有少了点。可是放眼全国,数量就一定很可观了,毕竟偌大的一个秦国,绝对应该不止区区460多名儒家学者。
儒家思想
结语
由此看来,因为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儒家典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似乎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当然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言,仅仅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各位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上一篇:职称晋升档次应以什么为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