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不婚不育的人老了没孩子,没精神寄托才是最可怕的”你怎么看?
孩子,的人,都是有人说“不婚不育的人老了没孩子,没精神寄托才是最可怕的”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婚不育在国外很常见,但是在中国,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尤其人老了以后就更加凸显出来。我邻居一对夫妻,女的,因为年轻时有心脏病,不敢生育。现在男女双方都快70岁了,就感觉他们家很安静,而且女的也从来不在人多的地方出现,都是等着大家上班了才出门,他们家不像人家儿孙满堂的家庭,遇到节假日,儿女都回父母家,热闹非凡。而他们家就显得很清静,夫妻两个很是孤单。但这样还好,毕竟还有个夫妻作伴。如果是一个单身一人,这就显得更加孤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孩子却孤独到底的人不是更可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怕,存一笔养老钱,将来不能自理了,带存款去养老院,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养老院人多开心快乐度晚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孩子怎么就没精神寄托,怎么就可怕了?选择了不婚不育,少了牵挂少了操心,把精力用在科研上用在事业上,精神丰富着呢,没有孩子有同事有徒弟,桃李满天下,比亲生孩子看望的还勤,有的老人子孙满堂,也只有节假日热闹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引经据典吧!《幼学琼林·夫妇》有一句话,“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还有一句是关于人们留后必要性阐述的诗句,“天留日月佛留金,人留儿女草留根”。以上两则知识,开宗明义地概括了正常人生应有的方式和一般规律。
人就像一架机器,随着岁月的侵蚀和生活的磨炼,各个部件会不同程度地变得陈旧,因而整部机器的运转功能会每况愈下和不复以往。“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就是针对时间单向性的一种无奈悲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正如机器旧了需要日常维修和保养一样,人老了也同样需要伺候,那么人的维修和保养必然历史地落在后代的身上,养儿防老就是这种思维凝练的概括。当然人们可以说现在有养老院,然而记得冯玉祥有一句经典的语录,用在这里也非常恰当。“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
其次不正常的生活经历,久而久之也会将人浸染得不正常,比如抑郁或变态。举一个例子,马大夫年轻时也是一个品学兼优长相妖娆的女孩儿,上大学时相中一个身材魁梧气质不凡的男同学。本来天造地设,然而由于父母棒打鸳鸯致使各奔东西,因此马大夫从此以抗婚作为武器回敬父母的无端干涉。四十多岁了,眼见一茬茬女孩儿走进婚姻的殿堂,所以性情渐渐大变,直至后来初恋不离不弃并重续姻缘,才逐步恢复了往日活泼开朗的天性,可见不婚不育对人的生活的重大影响。
现在人一般都有积蓄,忽视亲情而觊觎财产,会让本人感到极为不舒服。前一段时间,就有一个上海的女白领,她是不折不扣秉持独来独往的独身主义者。一次回家,侄子年幼无知,遂童言无忌地对姑姑说:“我妈说你的财产将来都是我的”。这个姑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自己还年纪轻轻,就有人打起了主意,于是怒气冲冲地对母亲质问了几句,谁知母亲更是主张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让她明白无误地声明财产过继到侄子身上。这个姑姑这一气可非同小可,遂负气而走并决定百年后将遗产捐赠社会,还专门到公证处作了公正。后果大家可能都有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性判断,在此不提前妄断。
人老了,孤独是结伴而行的,有老伴的陪伴还可相依为命,假如孑然一身,那就只有孤独面对了。如果到了卧床不起的最后岁月,没有伴侣和子女的生活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奉劝那些至今仍秉持独身主义和丁克思维的人,立马改弦更张,尽快找到另一半,并留下爱情的结晶,这样为国为家为己都有好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得于环境为根基,不婚不育是生存条件举步维艰,一定要优生优育才是真正延续生命的基石,没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优生优育!连自己都无法正常生活何来的娶妻生子!
上一篇:有没有大气的手机壁纸分享一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