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在古代的时候“蝗灾”频发?“旱极而蝗”有科学依据吗?
蝗虫,蚂蚱,蝗灾为何在古代的时候“蝗灾”频发?“旱极而蝗”有科学依据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为什么古代的时候经常发生“蝗灾”?“旱极而蝗”有科学依据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先卖个关子问一下大家:你认为蝗虫和蚂蚱有区别吗?还是说它们是同一种动物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蝗虫、蚂蚱了,不少人也常把两者划上了等号,即蝗虫就是蚂蚱,而蚂蚱也就是蝗虫。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蝗虫和蚂蚱是有区别的,因为蝗虫只能是代表蚂蚱的一种。也就是说,蝗虫可以是蚂蚱,但是蚂蚱却不一定是蝗虫。所以有些人把蚂蚱说成是蝗虫的俗称,这个是不准确的。
蚂蚱的学名叫蚱蜢,有些地方也直呼它为草蜢,它是对整个昆虫纲、直翅目、椎尾亚目下所有昆虫的统称。而在整个椎尾亚目下又可以细分为4个总科:蝗总科、短角蝗总科、菱蝗总科、蚤蝼总科。每一个总科下面也有数种,或者是数十种的小科,比如蝗总科下面就由11个科,总计有超过1万种不同的昆虫,而蚂蚱就是蝗科下面的亚科。
也是因为蚂蚱的种类非常多,不同品种的蚂蚱食性、生长习性等也是有区别的。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应该清楚,有些蚂蚱个头小,有些则比手指还要大。有些蚂蚱只会跳跃,有些蚂蚱则还会飞翔等等,而这就是不同蚂蚱的区别。
而蝗虫同样也是蝗科下的亚科,像古代常发生的蝗灾,其主角就是“飞蝗”,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蝗虫会飞。它也是椎尾亚目蝗总科的,但却是飞蝗亚科下的蝗虫,该亚科的蝗虫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在农村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如何区分蝗虫和蚂蚱,像蚂蚱的身体一般细长,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并且还会根据环境而不同体色不同,并且蚂蚱是成不了灾的。可是飞蝗则不同了,它虽然和蚂蚱很像,但却有着比蚂蚱更大的翅膀,具备短途飞行的能力。
为何古代容易发生蝗灾?
在古代的时候确实经常发生蝗灾,并且其发生的频率还较高。从古代的史料来看,在秦朝的时候蝗灾是每8.8年发生一次,而到了两宋的时候频率更高了,差不多每隔3.5年发生一次,后来的元代更是每隔1.6年发生一次了。另外有记载,在清朝期间有记载的蝗灾就发生了137次,其中重型蝗灾多达42次,可见古代发生蝗灾的频率确实很高。
而关于蝗灾的发生,古人也确实总结了一些规律,其中“旱极而蝗”的说法就流传很广。因为古人发现一般都是在出现大的旱情以后,就特别容易出现蝗虫灾害,因此就认为大的旱情会直接导致蝗虫灾害,那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蝗灾,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飞蝗,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虫子的生命力强、繁殖能力也很强。而且古人说发生大的旱情以后容易出现蝗灾,这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蝗虫就喜欢在温暖、干燥的环境生存、繁殖。
在古代的蝗虫灾害频发,一个是和古代的浇灌技术落后有关。大家都知道我国虽然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但是浇灌技术却并不是很成熟,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业都是靠天吃饭的,而在古代却也常遇到旱情,有时候会连着几个月遭遇旱情。
而这样的环境也就为蝗虫的大量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蝗虫爱在干旱的土壤中产卵,并且它们的产卵量很高。
特别是像飞蝗,一只一生就能产卵近千粒。当一个地方长时间不下雨,飞蝗的生命力强,它们的产卵数量就会大量提升,多的情况下每平方米土地中会有4000~5000个卵块,而每一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虽然不一定全部都会孵化出来,但也足足有超20万粒的蝗虫卵,可见其数量之惊人。
另外蝗虫卵孵化出来以后,它们主要是以植物的茎叶为食,并且生长速度很快。如果大量的蝗虫,其食量更是相当惊人。再加上在古代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的防治蝗虫的办法,一旦发生了蝗灾,农民也是无计可施,只能是眼看着它们祸害庄稼。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国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浇灌技术都非常的成熟了,很多地方一般难以出现大的旱情。如果长时间不下雨了,可以从地下打井抽水灌溉,或者是直接人工降雨的方式,如此一来蝗灾就缺乏了大量产量、繁殖的条件。
另外一方面就是防治方式也更多样了,在种植任何一种农作物都会对其进行深度翻耕,然后还会使用一些农药来防治害虫,尤其是发现地里的蝗虫多了,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而控制住了。
结束语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蝗虫和蚂蚱是有区别的,像普通的蚂蚱一般都是可以抓来当美食吃的,而蝗虫则不适宜食用哦。而且在古代的蝗灾频发,虽然和干旱有一定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就会导致蝗灾,这也和过去落后的农业种植方式有较大的关系。
上一篇:全中国的疫情怎样更好做防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