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没关心过新冠数据。生死从来不是自己能定的,怎么看这种看法?
的人,谥号,则是没关心过新冠数据。生死从来不是自己能定的,怎么看这种看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没关心过新冠数据。生死从来不是自己能定的,怎么看这种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还是要为自己,为他人的人生安全负责!
不要随便乱来,这样不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风暴,一时之间,人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社会应急管理机制高度组织化,国人的配合程度也空前的遵循秩序,各小区门口、各公共场所、各村口进出人员都按照要求戴好口罩,配合管理人员测量体温。全然不见以前的散漫自由与叛逆,以致于世人皆以为国人素质突然提高,秩序观念一夜之间深入人心。其实,于笔者看来,非也,非也。何也,究而言之:怕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任何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人或行为,大家都自觉抵制甚至群起而攻之。在生命面前,我们都谨小慎微,顺从配合权威,跟从集体,服从大局,珍惜生命的安全,从众心理表露无遗。
国人素有怕死的定势思维,爱惜自己的生命胜于一切,并美名其曰:身体发肤,皆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也。战国时期杨朱学派,亦提出“贵已、重生“,主张以珍惜个人生命,以待有所作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的恐惧,由此衍生出对生命的追求,很多高位者,统治者,对长生不死、延年益寿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如秦始皇派徐福带领5千童男玉女赴瀛台求长生不死药,唐太宗相信术士炼丹药,追求长生不老。无心插柳柳成荫,徐福率领5千人在海上被大风吹偏航道,漂流到现在的日本岛上,成日本文明肇始,发轫了后代文明。而道士的炼丹,则是后世火药发明的启蒙。
人们对生的留恋,对死的恐惧,演生成对葬礼的重视及隆重,孔子就十分重视丧礼礼制,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认为,死去的人,要严格按照周礼的等级规定去办理丧事,不同等级的人,对死的叫法都不同,天子之死曰“崩殂”,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叫“卒”,士曰“不禄”,平民百姓死则是“死”。所谓盖棺定论,一般来说,一个人死了后,人们会根据其平生所作所为,概括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 ,来给他一个评价,这就是谥号,如北宋王安石的谥号就是“文”、范仲淹的是“文正”。勤学忠信曰文,心无偏曲曰正。而对于皇帝来说,还会给他一个庙号,即在庙里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高祖、太宗等,以示立庙祭祀之意。如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武”,即大汉孝武皇帝,以彰显其雄才大略,开疆辟土,武功赫赫。庙号则是“世宗”即汉世宗。从侧面来说,正因为有盖棺定论,像“春秋笔法出而奸臣贼子惧”的道理一样,人们为了身后名,而平生不敢随意作恶事,多做好事,积累美誉
上一篇:张老汉的钱去哪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