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比较豁达的诗词?
豁达,苏轼,诗词有什么比较豁达的诗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苏轼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就算是人世间有许多不平,给它很多打击、伤害,他还是热爱着人间,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因为他的“家”就在人间。是什么让苏轼对生活、对一个并不完美的人间抱有这样坚定的眷念和热爱?
苏轼写出一场无人赶超的旷达之雨,淋湿古代诗词史,能淋湿你吗?
就从文艺创作来说,元丰五年(1082)的苏东坡是相当丰收的一年,除了两篇《赤壁赋》外,此年正月二十日与友人出郊寻春,就道出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名句,一直到三月初,寒食节,他自书寒食诗二首,成为流传千古的书法名句《黄州寒食诗帖》;
过了几天,三月七日,他又因为出游黄州城外,淋了一场雨之后,诗意涌现而写作了几乎家喻户晓的名作《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一路的人都显得很狼狈,只有苏轼感觉不到。已而遂晴,因此就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东坡乐府笺》卷二)
结合小序来解读,苏轼大概是被雨淋了,但在“同行皆狼狈”时,那时的苏轼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直到雨过天晴。因此这个“一蓑”不是一件蓑衣,这个“蓑”是个特殊的量词,他意味着就是一件蓑衣足以抵挡的雨量,从这里看得出也就是不太大的春雨。
东坡词中与此相似的量词,还有《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中“江上一犁春雨”的“犁”,这“一犁”表意味着恰宜犁地春耕的合适雨量。反观现在的我们对于雨量的表述是几毫米,古人没有这么科学的表述法,他们用“一蓑”、“一犁”这样的估量,比较模糊,但也很鲜明形象,这一点值得注意的。
“吟啸”意谓吟着诗词,吹着口哨,“徐行”就是慢慢地走,这就跟小序中“皆狼狈”的同行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苏轼有意要体会淋雨前行的感受,给洒脱的苏轼增添了几分的诗意。
这看起来不是年近五十的人该做的事,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生”二字把这一行为的意义拓宽了,但却意外的说明了了一种象征性地看待“雨”的态度:平生经惯风雨,任其自然,有何可怕?如此一来,“雨”的意指不局限于自然现象了,最后的雨过天晴当然也是如此。
这首《定风波》,在乌台诗案后留下的,他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从词中流露出来的,苏轼的心情,已不受仕途劫难的影响。当同行踏春的友人,没有避雨的工具,感觉到狼狈的时候,苏轼却“余独不觉”,从容缓步,一步步坚定的走向雨林中。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讲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乐天派的苏轼,写出了一场旷达的雨,让这场平白无奇的雨,从两千年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无法超越。而苏轼,也在这场雨中,诠释了了逆境人生的真谛。
这场雨,能穿越时空淋湿你的人生吗?
苏轼的开朗你学不来,他的洒脱没人能敌,如此一个不羁的诗人就这样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他的词更是流传至今!
人生缘何乐少,只因未读苏轼。旷达的最高境界,叫苏轼。苏轼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文艺作品,而是他旷达乐观的心态。
虽然说有些诗句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背后也暗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一方面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读懂了他的豁达。
另一方面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就会产生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那时候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为开头,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在这套书中再一次展现了了苏轼的洒脱,不羁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不到的是这位旷世才子,命运坎坷,流传千年,却没有一刻的不给人们留下至深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辛弃疾词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我见过的是曹操写的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永志。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而且独具一格,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全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叙个人感情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能令人感到诗人的广阔胸襟。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描绘,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上一篇:婆婆总是各种夸儿子好是什么心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