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东北地区是第一选择,而不是富裕的江浙沪?
东北地区,江浙沪,灾民闯关东时期,为什么东北地区是第一选择,而不是富裕的江浙沪?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初大部分务工者,没有长期定居的打算,而是“跑XX”。比如说跑吉林、跑崴子。
每年开春,中国籍的工头到山东招工,胶东半岛的务工者在登州、威海等地集中上船,到海参崴修港口码头或做小买卖,俄国经理发工资,年底挣了钱,再坐船回山东。
或者搭船在登州、威海出发,到对面的大连旅顺,修港口码头,或顺南满铁路北上吉林,去长白山伐木或修铁路,年底赚了钱回家。
在这个过程,逐渐有山东人留居当地,形成移民团体。
“闯关东”时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色,是以工济农,而不是以农济工。如果没有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工业投资,是不可能出现闯关东的。
(图文来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啥不去江浙沪,自古以来江浙沪就土地兼并严重,全大地主,而且人口稠密,哪儿还有关内中原人生活的条件啊,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零零总总两千来万人,那么多人去江浙沪干嘛啊,当佃农那得内卷成啥样,还是去当乞丐啊,所以去地广人稀、给分发土地的东北不好吗?
大清国建立后,满族举族从东北迁到了关内,并把满族发源地东北给封闭了起来,严格控制关内人前往关外,地广人稀,而且有优质的土壤环境,土地基本无人耕种,土地养的及其肥沃,当然这是客观因素
闯关东初始,东北地区实行大放荒政策,来了就有地,正好对了关内百姓的胃口。清朝表面是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但其实还是满族老大,其他靠边站,从不与外族通婚就能看得出来。而且汉族百姓的生存环境也是很艰苦的,远途跋涉,背井离乡的痛苦远远盖不住能获得自己的土地的盼望和脱离压迫的喜悦。
而在明朝早期和清朝早期,也都曾经向辽东输送过移民开荒,其中关内的山东人也占了大头,所以闯关东时期的人民多多少少和早期辽东移民沾亲带故,人本来就是喜欢抱团的,这也促进了闯关东的进程
中国的人民很容易知足,吃饱就行,他们来关外也是为了生存,既然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都符合,主观上人民想要更好地生存,那么一切都水到渠成
当然了,闯关东肯定不如文字中那么轻描淡写,也比《闯关东》电视剧残酷了千百倍,作为闯关东的后代,年纪越大越能明白当初他们的艰辛和伟大,开垦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江浙沪不是,什么时候都富,有时候还会饿死人。关东那时候田地多。什么时候都不会饿死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闯关东的主体是山东人、河北人,距离东北比较近,所以去东北是首选。
闯关东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吃饱饭吗。江浙沪地区是比较富裕,但是人多地少,又不像现在,去了随便找个工作,打个工,就不愁有口吃的。去了没亲戚,没朋友,没关系,没靠山,两眼一抹黑,要是不能尽快找到工作挣钱的话,那还不活活饿死吗。再说那个年代,人家江浙沪的当地人本来劳动力素质就高,去跟当地人抢饭碗,好像机会不太大呀。最严重的问题是,要是去江浙沪,恐怕没等走到呢,半路就饿死了。
去东北就不一样了。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足可见其自然资源的富有程度之高。
赶着夏天秋天的时候过去,一路上都不用担心没口吃的。野果、野菜,漫山遍野。河里的鱼,乌泱乌泱的多的不像话,野鸡、野鸭、野兔各种食材,只要稍稍懂一些捕猎知识,多的你抓不完。当然,危险肯定有,遇到野猪、野狼、黑熊、东北虎的机率也不小。但是没办法呀,饭都吃不上了,还怕什么猛兽啊。真遇见了,谁吃谁还不一定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经时代的产物,民以食为天的特性。
当时的江浙沪人口众多,并不时时富裕,而东北地广人稀就成首选。毕竟人生世间,饱腹才论其他。如我国建国初期和六零左右的自然灾害,可见农业食物的重要。
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和瞩目成就,更离不开我国现代农业的粮食产量的十七年丰产。试问:食不裹腹,何论其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青上山下乡,也没有去江浙沪吃米捞鱼吧,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都去上海还不打起来。
上一篇:寒冬季节,这是什么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