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畏难情绪非常严重,完全不肯动脑思考,该怎么办?
孩子,时间,家长孩子畏难情绪非常严重,完全不肯动脑思考,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背景:坐标上海,孩子今年读预初,小学开始畏难情绪就比较严重,懒,不肯动脑思考,现在甚至于出现了,不想做,只想抄的状态。记忆力和专注力差,很容易分心。遇到困难就非常烦躁,发脾气,请问各位知友该怎么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先分享两个故事。
幼儿园时期,尽可能带着孩子做一件需要几个月或者几年才能结束的任务。
一
上世纪90年代,我邻村百年一遇的一学习好的少年,年长后深深地觉得他姥姥太智慧了,原因是……
他小寄放姥姥家。姥姥大字不识大门不迈,就是起早贪黑隐辛苦劳作之余,带这小外孙种下一颗树。
从此,小外孙从每天着急得等待树苗落地生根到耐心等待茁壮成长,这心态经历四年之久,就是这么一个长时间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他惊奇地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发现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样做事情,也看到付出努力和耐心等待,以及单调、平淡无奇的劳动时间是可以长出一颗参天大树。
二
无独有偶,一位北方的父亲当他面对幼儿园小班的女儿提出来要吃棒棒糖的时候,是和女儿约定:等到家门口的池塘里的冰融化了,就可以买棒棒糖。
于是,开始,女儿每天早晨都期待的奔向池塘,失兴而归;再到渐渐对池塘是否融冰这件事坦然等待;忽然一夜春风池塘冰雪融化了,那种时间和等待后水到渠成的感觉让他女儿赞叹不已。此时,棒棒糖肯定是要吃的,但是滋味完全不一样啊。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什么是耐心等待,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就不会在一时得失上焦虑然后失去了兴趣就没有坚持的动力。
再者,无畏单调。
要给孩子自由
自由这种宝贵东西,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
自由活动时间是孩子主动思考的首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处于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发号施令的氛围中,他哪能有时间想自己做甚么?那当然更加不会主动思考,他的自我意识日积月累地被消磨掉,表现出对生活、学习、知识冷漠和僵死的心态,反正不想动,谁爱动谁动。
一开始没有自由活动时间,结局是孩子丧失了自我,行尸走肉啊,就有了啥事都不想干,雷动我不动。
小孩不能忘记时间,只要他陶醉于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多么宝贵的控制自己时间的经验。
可是,只要对事物漠不关心,无所用心,懒惰就上身了。
但孩子有权力去把握时间,他才有机会思考。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不轻松,极其复杂,有时使人精疲力尽,但又令人有希望的饭无可比拟的愉快,即认知带来的愉悦,以及因意识到我主宰着知识而产生智力的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是一生宝贵的经验之一。
丰富其精神,强壮其体魄
懒惰者,其生活空虚,兴趣贫乏,也是可怜人。怎么办?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要乐于劳动,勤于读书,善交朋友,才能获得预防冷漠和免疫力。
有教育家这样说:每天行走3千米(小学生)到10千米,如果有在草地上和田野上散步的喜欢,那就更是一种福气了。
坚持每天做一个运动项目,跑步和跳绳,日复一日,反复单调,也是一种锻炼韧性的方式,这时家长得陪起来。
韧性和思考能把人从智力的惰性中拯救出来。
如果带上孩子爱上其他运动项目,更加求之不得。
最重要的是,学习做家务。
赢得孩子的心灵
这是重中之重,老话说:情不通,理不达。亲其师才能重其道。否则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尤其是青春期的小孩。
回到题目,孩子遇到困难就烦躁发脾气,但家长不能跟着一起甚至发更大的脾气而且温柔而坚定的等待他,陪着他如果他愿意。如果他遇到难题就放弃,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让他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开心。如果他懒惰,陪着他去做一个他爱的运动项目,把他拉上运动场奔跑挥汗如雨。如果他没有爱好(肯定有,就是不想说),那就耐心的发现沟通。一发现他的合理正规的爱好,家长舍命陪君子吧,这就是第一道改变的曙光。
培养孩子的耐心也是在培养家长的耐心。日久见功夫。
可怜天下父母心,愿你和孩子一起改变,共同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孩子在6-11岁这个阶段需要经历勤奋感VS自卑感的冲突。如果孩子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那孩子畏难情绪严重可能是因为孩子在6-11岁这个成长阶段中孩子没有太多的成功体验,孩子的勤奋感与胜任感没有被很好地建立,所以孩子会感到挫败、自卑。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我们家长可以先做3件事来帮助孩子:
1、让孩子先尝试简单的任务,积累成功的经验,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胜任感。
2、在孩子完成这些简单的任务后,多鼓励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当我们多鼓励孩子时,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也会更强。
3、家长少说教、批评指责,多鼓励、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帮助孩子、从中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