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家里老人就算啥都不干,只要回家看见他们,就觉得踏实呢?
父母,自己的,子女为什么家里老人就算啥都不干,只要回家看见他们,就觉得踏实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因此可以说:父母的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们常常感叹: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真心希望你好。是的,只有父母的爱是无条件,不计任何回报,甘于付出所有的。父母的爱是如此无私,如此朴实无华,如此理所当然,以至于我们拥有它时都感觉不到那是一种“幸福”一一但我们感觉到的“踏实”,正是这种“幸福感”的体现。
这让我想起那句名言一一无论你年龄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永远是个孩子。我相信,读到这句话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幸福,不是吗?
父母情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马斯洛有一个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七大需求由低到高,逐步由物质需求向一级一级的精神需求过渡。
其中,第三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指的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需要一一“父母的爱”就是这一情感需求中最基石的部分。可能,有人会觉得后面的几层精神需求(四五六七点)对人生更有价值。但是辨证地看,后几层的需求或许只是浮云,而父母情作为精神需求的基石,更为不可或缺。相对于“情感需求的基石”的说法,我更愿意表述为一一父母情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儿童时期如果缺少父爱母爱,就会在“安全感”“责任感”的形成上产生障碍。而当我们成年,虽然这种需求大大减弱了,但父爱母爱依然是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功利和势利,在哪里能比陪在父母身边,让我们更宁静,更踏实呢?也许当父母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缺失了这部分时,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份踏实感。
父母是我们与生命归宿之间的屏障
“父母在,生命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有一点新的感悟。
生命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无一例外。同时,生命又是一代一代传承的,连绵不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生命传承链条上的一环。
从生命传承的角度看,如果父母健在,父母就是我们的生命与死亡归宿之间的屏障。有这屏障,我们在潜意识中就会觉得:生命尽头还很遥远。于是,我们就不那么有时光飞逝的紧迫感,甚至不觉老之将至一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踏实感。
但如果父母已经不在,那我们与生命归宿之间就没有了屏障,我们就会切实感到生命尽头的迫近,无可回避,即使我们的身体仍然健壮,事业也充满希望。
我的婶婶今年4月份因胃癌去世,只有59岁。婶婶的儿子即我的堂弟不能回国,并不算老的他打电话向我表达了两个感受:一是无能为力,二是母亲走了,感到一下子变老了,因为感觉下一批走向生命尽头的就轮到我们这一辈人了一一他的这些话,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生命飘零感和孤独感,让我回味不已。
一一而年过半百的我,也正处在逐渐失去“踏实感”,迎接生命飘零感的过程之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在家就在,哪怕还有一人在,家同样在!父母双亡,家就散了,但亲情还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辈是家的本来,老人是家的前身;儿女是家的接续,子孙是家的延伸。
家是游子的归处,老人是家神一尊;奔波劳倦归此身,家有所依落此心。
老人在时是情感的依附,老人去了空落落此感受更深。我是老人,我有失去的老人,更有后继的儿孙。前牵后掛,上下依托,不舍不分。善待老人,爱护子孙,悠悠此心、广告众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双亲去,人生只剩归途
现实是,儿女翅膀硬了,都去天南海北追寻理想了,忙得说个话都得抽空,儿在远方摸爬滚打,爹娘在家祝儿心想事成,只期望老了别拖累儿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老人在,儿女们就心有所倚,自己不论多大,还属小辈,还有尽孝的奔头。老人,就像家里的定海神针。
上一篇:国产手机哪个信号最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