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时,会不会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反抗的现象?
死刑犯,死刑,情绪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时,会不会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反抗的现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实际上能够有林森浩这种淡定和觉悟的死刑犯,少之又少,大部分要么精神崩溃,要么歇斯底里,但这些不会放到媒体上展示,毕竟观感不太好,而且警示作用也不深刻。
举个例子,当年为什么枪决的时候,要犯人跪下,甚至还有部分犯人需要有两个武警在背后固定姿势。虽然有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向死者家属谢罪,是一种仪式性的动作。其实就是为了不让死刑犯挣扎,导致无法顺利执行。
而且执行的时候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没有一枪毙命的倒霉蛋,就得补枪确认死亡,要知道一枪没死,那人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血赤糊拉的画面,简直了。别说远处围观的群众,即使经常执行的刑警也受不了。
虽然这些湖面看着挺闹心的,但这是在捍卫法律的尊严,死刑犯大多是罪大恶极,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人,他们在走上犯罪道路的这一天开始,就已经跟法制跟全社会为敌了,同情他们毫无意义。
现在已经改为注射死刑,并且不会进行公开展示,就连家属都不能参观,毕竟那是在封闭的小房间,或者是注射车内执行,空间不允许人往里面堆,而且卫生条件要求极高,也就不让外人进入了。
注射死刑的罪犯肯定也有挣扎反抗的,但相比枪决的犯人,处理方式就人性化得多了,现场也没有那么血赤糊拉。注射死刑一般都是三针(来自维基百科),第一针是麻醉剂,让犯人失去知觉,第二针肌肉松弛剂,停止犯人的呼吸,第三针就是我们熟悉的氯化钠,让犯人心脏麻痹死亡。
这里要再次推荐古天乐版本的《毒战》,最后那段注射死刑的场景,跟现实基本一致,前面还絮絮叨叨想要免死的毒贩,第一针注入体内,直接就消停了,一个字也蹦不出来,再按下两针的按钮之后,呼吸停止,一切归于平静。
这其实是最人性化的一种处理了,让死刑犯毫无痛苦的离开,要知道这些凶徒犯下的罪孽,那都是让人发指的残忍,被害人可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死刑犯要多几十倍不止。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别去触犯法律,当个守法公民比什么都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人而异,有些人坦然,有些人恐惧。坦然者平静服死,恐惧者狰狞挣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情绪失控,是对于还有情绪的人来说的,一般的罪犯,被执行死刑之前,已经没什么情绪了,有的只是经历了巨大恐惧之后,经历了种种人生起伏之后,认了命的感觉。反抗的人更是没有见过,如果反抗有用,他们早反抗了,如果能够给他们反抗的机会。法律的尊严就不能称之为至高无上了。
罪犯从逃跑,到抓获,到审讯,到交代,到逮捕,到起诉,到判决,是一个严谨的,严肃而漫长的过程,从他交代罪行开始,其实就已经打消了侥幸生还的念头,其实在那时候,就已经放弃了求生的挣扎,要不然,他也不会交代。当然了,这个过程中,由于律师的介入,或者是有他认为的从轻的情节,可能会重新使他燃起生的希望,这会使他更老实,而他的希望会在一审之后的死刑判决,而破灭,如果有上诉的,二审判决下来,基本上就“心如止水”了。
这种漫长的过程,消磨了罪犯反抗的想法,甚至有些罪犯二审之后,会等的不耐烦,一心求死。
当然了,也确实见过情绪波动的,但都不至于失控,我们的执法部门不可能允许任何罪犯失控。记得八十年代初期,有个女犯人悲伤过度,几乎站不住,因为她在人群里,看到了她的两个孩子,这使一直平静的她情绪难以控制,身边的法警,一边帮她整理衣服,一边安抚她,告诉她:“你这样,孩子会害怕”,还有,告诉她“一会儿孩子看不到你的,你安心走”。才算安静下来,刑场上她好像还在找她的孩子,但是,谁也不知道孩子去哪儿了,周围是黑压压围观的人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切由不得罪大恶极死刑犯了,交付死刑的罪犯戴上沉重锁链手铐,在强制约束下,身不由己,想不死也必须死,想反抗无力反抗,总之用一切手段让死刑犯必死无疑,讲白了,不想死,反抗都是徒劳的,必须去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女的,毒贩子,临刑前几天,一直大哭大闹大叫大嚷要见她的男友,说不见他最后一面死不瞑目。叫到最后,狱警也烦了,你脑子进水了?你今天的下场谁害的。他也是重案犯,怎么见?女的声泪俱下,我不怪他,我真的不怪他,他也有自己的苦衷。狱警摸了摸手上的鸡皮疙瘩,说了一句,你们会见的,相信我,一定会见的——那就是,有可能在刑场上。女的瞬间呆若木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