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停放49天才下葬,尸体不会腐烂吗?
窑洞,遗体,秦可卿《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停放49天才下葬,尸体不会腐烂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停放49天才下葬,尸体不会腐烂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是冬天,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的冰箱都管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时间停尸肯定是会腐烂的,因为中国主流文化没有对遗体做防腐的习惯。这个也很好理解,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又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随意动死者的遗体是大不敬的表现,不做防腐长久的停放自然就会出现腐烂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做防腐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不想这么去做。这其中除了尊重死者之外,还与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的思想有关,从土里来再回到土里去。尸体防腐并不是什么厉害的手段,只是我们不去使用罢了。历史上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尸体就是做过简单防腐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具体查查。
实际上停尸在很多地方普遍都存在,但时间长短各有不同,长时间的停尸是近代才逐渐消失的。我家那边曾经就有长时间停尸的做法,时间不是49天而是1年甚至3年。大家也不用惊讶,这个习惯也跟我们当地的生活方式有关,完全具备这种条件。
由于我们当地以前住的是窑洞,要长时间停尸也很简单。我们把居住的窑洞挖深一些,然后把遗体放在棺材里封好一并存在窑洞最深处,最后用一堵墙把棺木和前面一段隔离开就行了,也不会有什么影象。等到决定入土为安的时候,拆开这堵墙搬出棺材就可以了。
今天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其实就连我一个当地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遗憾的是我听老人讲这个风俗的时候还小,不记得他们为什么要把遗体放这么久,以及如何确定停放多长时间和下葬的时间这些细节了。
我见过唯一能证明这个风俗真实存在过的证据,是家族的一口窑洞。这口窑洞很深,明显分里外两段,还能看出两段之间曾经用墙封过的痕迹。有一点大家估计想不到,这口窑洞从来都是住人的,包括停放遗体的那段时间。等后来不放遗体了,后面一截就用来储存杂物了,基本上很少去那里边。
至于这存放了1至3年的遗体,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是真不敢想,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下葬的,这个细节恐怕也没人知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有古人的方法,还要看地方、看气候、看家中的经济状况,也是要因人而异的,总之古人是很科学的,很聪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不是椁起了隔断的作用?停放几天以上就腐烂易臭,但人们总是习惯掩耳盗铃,不去想棺中以及入土后是怎样。人人都知道是怎样,但都坐视不管,听之任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谈影射,不谈她的死亡时间,不谈是冬天还是夏天,只从书上看得见的文字来判断:她的棺木是樯木的,那樯木“纹若梹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能千年不坏,万年不腐”,原本是薛蟠给一个亲王老千岁准备的,后来老王爷“坏了事”没用上,最后被薛蟠白菜价给了贾珍,让秦可卿用了。
既然是如此昂贵的棺木,如果棺木本身能“万年不腐”,想必保秦可卿49日尸身不坏也不是什么难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七】:旧俗人死后,隔七天祭典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所以古人已考虑到尸体腐烂问题。要根据当时的气温及防腐条件,决定祭奠的时间。巜红楼梦》中祭奠秦可卿为七七,祭奠老太妃、贾敬为三七,就是主要考虑到气温。第13回,秦可卿亡时,值"这日夜间凤姐和平儿灯下【拥炉】,早命浓熏绣被,二人睡下。"加之书中,多处写到寝【炕】。可见事发现场寒冷北方,所以秦可卿停灵49天不会导致尸体腐烂。但是,老太妃之薨,发生在清明时节,即三月之初天气转暖,尸体不可久留,故58回写道,"在大偏宫21日后,方清灵入先陵。"贾敬暴死。发生在三月底,气候更加暖和,必须及时处理。故在63回尤氏及时将贾敬尸体从观中送往铁槛寺。
总之,秦可卿病亡在正月之初,正值天寒地冻的北方需"【拥炉】之时,故可停灵五七,而老太妃、贾敬亡在春末夏初,故停灵只可三七。
上一篇:女孩子剩到大龄,还想结婚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