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年轻人不想去工作,不想去社交,有什么好办法呢?
社交,自己的,年轻人对于年轻人不想去工作,不想去社交,有什么好办法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虚拟空间里不间断的联系,反而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要打破这个循环,唯有让大家更好地“在一起”。“要主动参与线下面对面的交谈,以此来弥补线上交往由‘身体缺场’所带来的不足,用真正的‘在一起’来疗愈孤独的人群,建立更好的生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滨在《“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中这样说。
摆脱惯性,突破社交“茧房”
当群体孤独成为舒适区,面对一波又一波新的虚拟社交浪潮,一些年轻人愈加舍不得走出来面对现实。
“现代人的空闲时间有相当一部分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占据了。每天花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在电子屏幕上,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有种‘放不下’的感觉,留给现实生活的注意力资源自然就少了。”这样的感受越来越普遍。
虚拟社交以其低成本、全时段的特点,正成为回避真实社交压力的“温室”。当前,陪伴类App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语音聊天室、游戏陪练等付费型陪伴App大量出现。有网络社交需求的年轻人只需手指一点,便可购买陪聊项目。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是说人们获取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社交领域,当代年轻人似乎也正陷入一个“茧房”中,不愿走出交友舒适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会社交的循环,将自己的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我拒绝社交的那两年,没有交新朋友,活得格外自我,却又真的丢了自我。”网友雷艺甜曾有“社恐”的经历,后来她发现,人与人的真心交往,才是治愈不开心的良药。
“我们还是要努力,去敞开心扉和怀抱,去接触去感知这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世界。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这有点难,但是从孤独里挣脱出来,我们才能得到乐趣、人情,还有爱。”她说。
像雷艺甜这样突破社交“茧房”、勇敢走向现实社交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
雪莉·特克尔提出,应对群体孤独的办法,是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对“社恐”青年来说亦是如此。逃避社交只是一时的,只有迈出从舒适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触摸真实社交的复杂和温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他去啊,没钱花了,吃不饱饭了,自会走出家门寻找工作养活自己的。至于社交,这个倒不必硬性规定,每个人性格不同,只要能养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危害社会,完全ok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是要出去,不能呆在家里。找个兴趣爱好,哪怕不赚钱也要出去做,总能找到同道中人的,一步步来,别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多与年轻人沟通、聊天,了解内心所想,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讲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讲明人生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决定权在自己手中。虽然讨厌社交,但是也要有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送去伊拉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因为有社交恐惧症吗?
年轻人终归要去社会上闯荡的,为什么会不想工作?不想社交呢,还是因为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因为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蜜罐里长大,被父母捧在手掌心里,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照顾,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没受过挫败感,所以很容易养成这种惰性,记得我们老师以前说过,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不会有太强壮的生命力!遇到困难,不是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退缩躲避
去年也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学校的校长给一个班,上了一节剥鸡蛋的课,全班共有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不会剥鸡蛋!
还有一则新闻,父母住在新疆,女儿在上海上大学,因为不会换被罩她的妈妈在夜晚乘飞机过来给她换被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