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的人生如何选择?进,将失去自由、健康;退,会后悔没有奋斗过?
士子,自己的,都是你的人生如何选择?进,将失去自由、健康;退,会后悔没有奋斗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我一直有个思考:当一个人拥有了权力和财富后,往往身不由己,终其一生,都不幸福,却又无可奈何,被现实的种种推着往前走。而如果适可而止,小富即安,又被认为是不思进取,虚耗人生。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个选项并不矛盾,或者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利己。
不管是哪一个选项的出发点都是利己,前者是害怕过度的财富带来灾祸,后者是害怕现状被人批评。
提问者提出这样的的困惑,主要是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
1、人要上进,飞黄腾达
2、高处不胜寒,激流永退。
这两种思想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就成了儒生或者说士子的思想癌症,绝大多数儒生都困在里面走不出来。
科举制度的确为古代王朝提供了选择人才的较好机制,但同样毁掉士子的精神,士子从此之后再无精神可言,他们只剩下依附王朝,追求功利。(这句话可能有些偏激,大致就这样)。科举制度之前士子的精神是相对独立的。
当士子的精神不再,他们就从为了天下退而为皇帝,忠字被摆在最前面。
人这一辈子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和功名,人这一辈子也不是为了自己小富即安,人这一辈子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或者说老子所说的天道。
其他都只是欲望,活脱脱的欲望。
人如果跟着欲望走,那一辈子都会停留在困惑之中,永远走不出去的。一辈子会烦恼丛生,因为只要欲望在,永远都会患得患失。
范蠡帮助越国灭掉吴国之后,越王当时答应封他很多土地,结果范蠡说我要走了,勾践苦留软硬皆出,结果范蠡还是走了,为什么走得这么轻松?
并不是勾践这个人好不好,会不会杀功臣的问题,而是范蠡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就没有必要留下来了。后来他又从零开始,后又散尽家财,又再起,永远都这么轻松。
刘邦对张良说我封你三万户,地方你随便挑,要知道这样的待遇任何一个功臣都没有,哪怕萧何也没有这样的待遇,结果张良说我不要,我就要个留侯成了。
结果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被杀,萧何拜为相国后下狱,张良一生无任何波澜。
为什么范蠡和张良能如此轻松,萧何和韩信却做不到?
理由很简单,萧何和韩信觉得我帮刘邦打天下,我总得拿点什么,张良和范蠡则觉得他们已经做到位了,至于回报的事情跟他们无关。他们出山并不是为了回报。
我想聊到这里,相信提问者也应该明白。
这两种选择都只是要回报,无非是一个想要的回报大一些,一个想要的回报小一些,不管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人不要去索要过多回报,任何回报都是有代价的。
比如有人说我不要钱,只想名,出名也是一种回报,出名之后就会有是非,像于丹教授、易中天教授、王德峰教授、郦波教授等等,他们都曾是电视上炙火可热的,实际上大量的粉丝的追捧必会带来非议。为什么非议,因为踩有名气的人,自己比较容易出名,自己说错无所谓,因为本来就是无名之人,万一对了,那就是某某名人还不如我,会吸引很多人关注,这是一条捷径。
一饮一啄都有前因和后果的。所以看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的能力够强,那可以受得多一些,能力弱就受得少一些。这是从利己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以大自私实现大自在。
当能力大于受的内容,生活就会安定很多,反之就会有灾祸。这一点做到了,接下去看一看自己的能力还有没有余力,如果有,那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任何东西都是自己觉得够了,才会生出助人之心,所谓的水满自溢。如果不是这样上来,大多还是一功利心在作怪。(这句话,您能想明白,这个选择就不成问题了)
所以这两种我一种都不会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选择什么,正是你价值观决定的。
其实无所谓对错。
即使是价值观正确的人,也会有纠结有彷徨,但最终的选择都是沿着他一直以来的价值观走的。
人的一生最多不过3万天,工作的时间也不过是30~40年。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不后悔不抱怨就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