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均衡教育资源让农民不再去城里陪读,能减少撂荒土地吗?
农业,土地,农民均衡教育资源让农民不再去城里陪读,能减少撂荒土地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均衡教育资源让农民不再去城里陪读,能减少撂荒土地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均衡资源、不陪读、不撂荒对于贫困区,永远是天方夜谭。
在我们国家级贫困山区,前十几年3级分化就已拉开序幕。
一等人:富人做生意、带工当老板。
城里头买楼买车,孩子城里读书,全家摇身一变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城里人。土地撂荒,白送人耕种,无人问津。
二等人:年轻力壮的劳力外出打工。
留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家境稍好点的、对教育重视的家庭,妇女到县城租房给孩子陪读。
三等人:老弱病残
想进城进不起,不想种地没得吃。只好边种地边在家附近找零活打工补贴家用。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家人。百分之七八十撂荒土地趋势难以改变。原因是:人多地少、土地积薄、地块零碎、石头多、天干地旱、刀耕火种,一人劳作一年不能养家糊口,甚至养不活自己。
望子成龙成凤。早已被农民奉为圭臬、趋之若骛。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贫困山区穷困潦倒一辈子,不能再让孩子重蹈覆辙。穷是身份惹的祸。他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就是:彻底改变身份,逃离逆境,变化生存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为地道的城里人。
均衡教育资源。从广义上讲是国家的大策略。国家不可能让只有百八十号人的穷山村学校和清华、北大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国家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吗?又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最终消除贫穷。实行大都市,城镇化是必然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的,一切在依国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肯定能减少土地撂荒的。从长远看,应该想办法把农民留在农村,从教育、医疗、环境、生活等方面,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条件,更主要的是想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农村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农民就不会到城市打工,也不会带着孩子到城市上学,农业也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目前走出去的大部分是带着无奈,忍受很多艰难,实在没有其它办法。真正有钱具备城市生活物质条件的很少。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呢?主要依靠地,特别是多种经营,规模生产,农林牧副渔种养加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国家要实施工业反脯农业,把一些与农业、农村有关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农闲时打工挣钱提供便利,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病带来的各种压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很幼稚,你都没弄清楚城镇化和农业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1、农业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提高农业效益和生产率,就是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推动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增加人均土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彻底解决农业的贫困问题,国家在减少农业人口,你却要让农民都回去,那么怎么改革呢?
2、资源不可能均衡的,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也不是均衡的,资源预示着投入和付出,资源不可能无偿获得,只有付出和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3、土地不可能撂荒的,有土地承包法,撂荒三年回收集体,再说了国家要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土地回归集体是最终目的,你不种了正好回归集体,对农业改革有利,目前的土地流转,就是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种植,美国的可耕土地是我们国家的1.5倍,只有0.04亿农民,未来我们国家农业改革,实现农业职业化,农业人口也会大幅下降,可能只有0.2亿农民,你让真么多农民回农村干啥?用不了这么多人力资源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必然趋势提高乡村建设给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