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印章,符号,巴蜀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犍为出土“王”字与图纹印章
为什么在战国兵器上也有这些符号?
兵器与印章文化同源。经商与打仗一样。巴蜀古族(特别是巴賨人)善于打仗,曾经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巴人与蜀人之间也经常发生战斗。古时候的成都是兵器(青铜器)生产重地,主要在广汉、青白江一带。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玺印等器物上。铜器是贵重物品,有钱人家才有,所以印章与铜饰件有关。典型的巴蜀符号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是巴蜀文字的前身。据推断,巴蜀符号产生于古蜀国开明王朝之前,在商(距今3618年)周(距今3064年)春秋战国(距今2789年)秦(距今2240年)时代处于演变之中。已发现的巴蜀符号“图语”超过二百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军人也是一种职业,就是打仗的人,士兵也可以带私人印章,更要带兵器。在青铜兵器上雕刻巴蜀符号是为了辟邪、祝福、打仗安全胜利,这是古蜀原始宗教的产物,尤其是为道教创立打下了社会基础。道教就发源于四川荥经县周边的瓦屋山、大邑鹤鸣山,道教画符特别流行。在荥经县出土的“成都矛”,有汉字“成都”和“公”,说明兵器不可私有,一定是公共财产。“成都”二字表示生产地。兵器上的不同动物饰纹(虎、龙、鸟、鱼等)表示不同级别,权力大小不同,“虎”有调兵权。战国时代成都的漆器更有名,远销海内外,在江西海昏侯墓葬中都有。在荥经县出土的战国漆器上,就有“王邦”等汉字。商场如战场,也要“打仗”,因此商人要有标记符号,这就是印章。
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
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荥经是巴賨人所在地、是陶器发源地、是岷山王国和青衣羌国所在地、是古代铜器生产地、是古代邮传地(严道邛邮)、是古代商贸中心、是蜀秦古战场。印章起源于陶艺,最早由巴賨人所使用。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这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砂器与古城相生相伴。荥经砂器的历史远在宜兴紫砂之前。仅从秦惠文王建筑严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实际上,荥经黑陶是8000年前古陶的活化石,在荥经最早出现陶印。秦代陶印与战国陶印不同,基本上都使用标准小篆文字,只有极个别留有战国书体的风貌。战国七雄烽火硝烟,严道古城偏处一隅,商旅往来增多,严道日渐兴盛。考古专家发现,春秋战国时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艺已具备了荥经砂器的主要特征。西南民族大学王明亮在《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现状》一文中指出,1985年在荥经同心村共计出土42枚巴蜀符号印章(现在有80多枚),是最为集中的一次。古严道城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荥经最初居民是巴賨人及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和外来的楚人。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楚庄王之后裔岷山庄王,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以荥经城为中心,由楚人建立了附庸于楚国的岷山王国。荥经县在岷山庄王管辖时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为楚国从丽水地区运送黄金的转运站。公元前六世纪时,荥经便已是蜀国开明王朝的铜冶基地,同时也是开明蜀国的铜器、牦牛、笮马贸易的中心。从成都起经严道至云南,可直达缅甸北部,再转至印度。2004年发现于荥经县的东汉“何君尊楗阁”摩崖石刻便印证了此路的存在,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发现蜀布和邛杖。《水经注》等史书记载,在秦军攻入成都之时,蜀王子安阳王率领3万蜀人,在严道古城与秦军大决战,突围而出,远遁越南,建立瓯雒国。从严道古城发现的春秋至秦汉的各类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批青铜器、炊具、印章、陶器等。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奁盒、扁壶、耳杯、剑),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发现的漆器填补了四川作为漆器生产基地而未出土实物证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奁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经专家鉴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称,为成都得名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说明荥经与成都关系很紧密。荥经符号印章就是军人将士、制陶技师、铜矿工匠、邮传工人及商人的证书,是身份和技能的标志。
巴蜀符号印章
为什么许多巴蜀符号印章都有“王”字?
这应该是官方颁发印章的标志,私人自己雕刻的印章没有“王”字。这种印章是从事公务活动的人拥有的私章。1956年,在广元宝轮院船棺墓出土的一些方形铜印上,有“王”字,非常醒目,就是汉字。1964年,成都、重庆出土了一些更为神秘的印章,这些印章左右有两个并列的“王”字;1992年什邡出土了一枚印章,印背却印了四个汉字,其中可以明显看到“十”和“王”字;1997年,犍为五联乡战国晚期5号墓出土了3枚圆形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上刻着两个左右并列的“王”字,但其中一个“王”却是侧着的。有人推测,会不会有刻着三个甚至更多“王”字的印章?考古学家发现,刻有两个“王”字的印章很多,这似乎是印章的最高“规格”,超过两个“王”似乎意味着僭越。“王”字多少代表什么意义?应该表示身份级别和职务高低,越多越尊贵。巴蜀统治者和中原王族对“王”有着共同的兴趣,在表达王权、显示尊贵上取得了一致。战国时期的巴蜀印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古蜀开明王朝时期,汉字已经从中原传到了巴蜀,和巴蜀符号一起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出现了交叉混合使用的情况。
巴蜀符号印章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1981年,荥经烈太乡战国墓葬出土的一枚印章上,印有汉字“百”。后来还发现有些印章印面有“富”“月”“田”“十”“心”“万岁”“敬事”“可行”等汉字。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汉字“铎”,这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的印章,说明与政府、宗教有关。除开汉字外,印章上其他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是个谜。四川凉山两位彝族古文字学者胡成荣和窝底子研究发现,三星堆62个神秘符号是古彝族文字,并进行了解读,这是重大贡献。许多学者认为巴蜀符号是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符号。有的说巴蜀印章可能是一种边关使用凭证,有的说印章不过是古人的腰间饰物……另一种说法是巴蜀印章具有军事用途,因为在严道古城遗址周围的军事墓葬里,与巴蜀印章一起被发掘出来的还有大量青铜兵器,兵器上也有类似的神秘符号。现存中国铜印的发端是商代晚期的“亚罗示”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亚罗示”是晚商一贵族的族氏及人名,相似的铭文可以在晚商时期的青铜器上找到。先秦时期使用印章作为个人和社会机关的信凭印记,官印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私印,在民间还并未广泛普及。至汉代,印章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贵族和官员群体使用,社会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这就导致了印章从信凭工具向艺术品的转变。
上一篇:犹太人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