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调查表明我国近4成博士生有焦虑抑郁问题。博士生的压力有哪些?
博士,压力,博士生调查表明我国近4成博士生有焦虑抑郁问题。博士生的压力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一项调查研究揭示,我国近4成博士生有焦虑抑郁问题。博士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他们承担了较大的压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已经毕业多年的博士,我来说说个人的经历,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作为个案充实这方面的资料吧。
29岁读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33岁按时毕业。当时成家一年,孩子刚出生,每个月学校发生活费900,爱人也仅仅有2k,总计不到3000元,家里没有积蓄。如果能尽快毕业,学校会给一笔安家费,还能正常发工资,收入肯定要好一些。学术理想也有,但现实的压力更大。以上是基本情况,这有助于理解普通博士群体的压力来源。
博士一年级上课,疯狂地看论文、重现论文,看过几篇后觉得有了些想法,和同门交流、找相关文献,发现别人已经做了,没有再写论文的价值,沮丧。阅读论文--->有想法---->别人做了,以上过程重复循环,几乎看不到头。晚上睡不着觉,怀疑自己创新精神不够,不是做博士的人才。
博士二年级论文发表的压力进一步增加,若第二年不能投出论文,考虑到出版周期,根本不可能按时毕业。看论文--->有想法----->别人做了的过程还在延续。住在实验室,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突然有那么一次,发现这个想法没有人做!做实验看结果,结果不好,调整算法,调整侧重点,勉强能够写出一篇文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脑海中涌现出新的想法,记录下来。透出第一篇文章后,再来看当时的记录,查找相关文献,竟然没有人做!欧耶!就是这种感觉。到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想法都是没有人涉及到的,每个思考点都让人着迷,恨不得当天就能成文,便于实现后续的想法,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博士三年级,写论文,看论文验证,做实验验证,写论文。如此终于满足毕业条件。四年级整理研究成果,汇总为一篇博士毕业论文,每天写5000字,持续若干天终于交稿。
博士毕业后我曾经总结回顾过四年研究生涯,压力巨大。读博士的人都不小了,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大多数博士群体的境况,收入低,家庭压力太大了。其次是反复否定自己的压力,没有什么人告诉你怎么走路,只有自己不断地摸索。在博士二年级时期,我基本上不再考虑家庭和论文压力,反正就在那里,愁也没有什么用,就像大家所说“道歉有用,要警察做什么”,全心沉浸在学术中。
关注当下,唯有如此才能绝处逢生!
献给每个为博士奋斗的年轻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博士的主要压力不外乎有两点:职业的压力和研究的压力。至于其他的诸如婚恋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就因人而异了。
读到博士阶段,其实是到达了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顶端,博士毕业需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所以有些博士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达成会有巨大的压力,如果没有成果,那就意味着不能博士毕业或者学业延期,能考上博士,说明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学习和创新还不是一回事,博士阶段已经不完全是学习了,而更多的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研究理论、技术或者研发新产品,而能不能突破,不仅关乎研究的成果、能否顺利毕业,同时也直接关乎职业。到了博士阶段已经到了个人学业的末端,同时也有年龄的压力,接下来就要面对社会、面对职业,能否顺利对接,稳妥过度,这对于博士阶段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别的不说,单就能否写出博士论文来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当年在读博时,就亲历了一位同学读了四年博士依然觉得完成学业无望,于是中途退学。学制有限,而研究成果却不是单纯靠时间就能堆出来的,读博开始就是倒计时开始,能否出研究成果,能否顺利通过答辩,能否与职业无缝对接等等都是让博士生焦虑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己是十几年前博士毕业的,确实感觉那个时候是自己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
我当时首要的焦虑是经济压力。那个时候身边的人普遍都开始结婚,买房买车都是家常便饭,最不济也能做到想吃什么吃什么。但博士的补助很少,即便去外面做兼职,也很难做到吃饭的时候有肉。记得那个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领了补助以后买上两张大饼,去食堂切上半斤猪头肉……上博士的时候不太敢参加同学聚会,特别害怕逢年过节的,怕受刺激。家人们也都期待这么多年的教育投入可以变现,经济压力很大。
第二个焦虑是毕业的压力。我们当时博士毕业,要求一篇中文核心和一篇SCI。这个要求如今看起来并不太高。但是作为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当时国内的仪器设备还很落后。大家考虑的不是研究什么问题有意义,而是在现有的仪器水平和经费支持下,如何能发出文章。当时我们普遍的做法,是做那种劳动密集型的实验,硬拿工作量往上堆。举个例子,我们数绿藻,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用颗粒计数仪,平均五分钟一个样品,差一点的用分光光度计,平均十分钟一个样。我们当时只有倍数不高的显微镜,硬靠自己拿肉眼数,数完以后在纸上画正字。
第三个焦虑点是无人沟通。那个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读博士的人也不多,除了几个人的小圈子以外,很少有人能互相理解。我记得当时女朋友经常说的话是“别跟我说你学校的事儿,我就问你什么时候毕业。”
上一篇:女生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