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第五代导演喜欢拍社会底层?
导演,改编自,第五代为什么第五代导演喜欢拍社会底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第五代导演喜欢拍社会底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五代导演通常是指北京电影学院1982年毕业的那一批人,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吴子牛、张军钊。
他们的主要经历:
1966年——1976年是十年动乱,人才出现断层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1982年毕业的那一批人。
有了这个历史背景就可以大致梳理出他们的创作动因了。
十年动乱对人性的压抑是巨大且毋庸置疑的。
十年动乱虽然结束了,亲历者的心灵创伤却不会立即结束。所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10年涌现出了巨多的“伤痕文学”,主要描述(控诉)的就是那个悲剧年代的悲剧人生。
网上现在很多人批判“伤痕文学”矫情,其实在伤痕文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了,认为文学光用来“控诉”和“矫情”没什么L意思,还应该彻底反思。所以“反思文学”紧跟着“伤痕文学”孕育而出且青出于蓝。不仅要展示和控诉社会悲剧,还要反思和追溯造成这一系列社会悲剧的原因。
于是,第五代导演求学以及步入社会的最初几年正好就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姑且算作反思的一种把)最兴盛的时间段。这些根植于自身上山下乡经历、接近底层农民生活、反映民族劣根性的文学作品成为了第五代导演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
比如张艺谋作品:
《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纪念》,作者鲍十
《活着》改编自《活着》,作者余华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作者苏童
《红高粱》改编自《红高粱家族》,作者莫言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改编自《门规》,作者李晓
《菊豆》改编自《伏羲伏羲》,作者刘恒
陈凯歌作品:
《霸王别姬》改编自《霸王别姬》,作者李碧华
《黄土地》改编自《深谷回声》,作者柯蓝
《边走边唱》改编自《命如琴弦》,作者史铁生
黄建新作品:
《背靠背,脸对脸》改编自《秋风醉了》,作者刘醒龙
《黑炮事件》改编自《浪漫的黑炮》,作者张贤亮
何平(《双旗镇刀客》导演)作品:
《炮打双灯》改变自《炮打双灯》,作者冯骥才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有内涵,一方面是因为就是因为同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他们电影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内在基础,他们的主要精力只需要放在思考与文学作品内在高度统一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可。
另一方面,“十年动乱”让第五代导演的求学生涯晚了十年,让他们在最青春、最敏感的年龄段与下乡、基层、苦力这些联系在一起,奠定了他们感知社会悲剧敏感度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国策的实施,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思潮、理论也纷沓至来,使得第五代导演能够全方位地接触和学习国内外的电影理论、哲学、观摩大量国外的优秀电影,尼采、叔本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这些条件都是前几代导演不曾有过的。
毕业后,第五代导演开始利用电影来表达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情感,底层社会的经历带给他们的触动太多了,他们要发泄,不仅仅要拍摄底层社会悲剧来发泄,还要表达对这些社会悲剧的反思与追问。
可能是那些年轻时期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塞满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导致他们无法摄入更多新的营养,无法与时俱进。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主要受众逐渐老去,不再是观影的主流群体之后。匆忙转型的第五代导演作品也在市场双刃剑的挥舞之下表现得无比“夹生”了。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很多都展现出了与西方观众期待相一致的“中国景观”,拿了不少奖。我们可以说这是曲意逢迎,也可以说他们在曲线强国,因为第五代导演们确实将中国电影立了起来,在世界范围里打响了中国电影的知名度,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做出了利大于弊的尝试与贡献。
上一篇:你看书是为了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