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国内工作跳槽比国外更频繁?
德国,工作,中国为什么国内工作跳槽比国外更频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很多人一辈子就没有跳过槽,有的人可能从出生到工作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那个院子,比如说在大学里。在学校医院出生,在校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所在大学读书,毕业后又留在这个大学工作,直到退休,只有在去世后送去火葬场才离开这个大学。现在呢?情况完全变了,有的人可能会一年平均两三次跳槽,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两三年也许就是老员工了。当然也有少部分人长期与公司共存的。感觉国外跳槽的反而没有国内频繁了。您的感觉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是经济时代,金钱占生活很大的比重,再有就是公司平台培训体系不能让个人成长,还有公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跳槽可能是两个原因(1)寻求更高的待遇;(2)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如人际关系、事业前途。每个企业提供的这些总有不同,总有高低,还是看个人的期望和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我感觉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国情,那就是在中国做同一件事情(或产品,或需要的技能)的企业太多,加之大城市化、发达的交通,这些企业还很近。比如,如果你是汽车方面的专家,在武汉就有很多企业供你选择、供您跳槽。我看在欧美,很多企业都在偏僻的小镇,基本上没有同行企业,没法跳槽,要跳槽就要跑很远的地方,但拖家带口不容易迁移啊。国外都没有什么大城市,动不动就是千万人口的中国城市,在国外太少太少了。这是不是中国跳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渴望跳槽,一份工作的“寿命”不超过一年?与连续工作20年的德国员工相比,为什么德国员工能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而中国工人却做不到呢?
这不是自夸!在德国,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超过20年是非常普遍的,如果连续的工作变动是不正常的。许多德国人一辈子都不会换公司,从开始到退休,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像在宝马工厂,有许多工作超过40年的员工。德国企业的特点是员工忠诚度高,那么德国企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中国,如果你听说有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10年,你可能就会感到很惊讶了。毕竟,对于中国工人来说,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喜欢换工作。一般来说,年轻人的工作年限不超过1 年,对于刚毕业的年轻毕业生来说,会不断换工作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他是想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才会在不断的“跳槽”中度过。
德国人之可以能在一家公司呆上几十年的原因就是,公司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德国的福利政策令人羡慕。德国员工在公司会享有很高的待遇,每个人的薪水都比美国高出66%。2015年,德国政府又发放了不少福利,其中一项就是将最低工资定为11000元。而在中国,这种工资可以算是中层待遇了。
一位网友问,为什么德国工人能做到一生都不换工作,而中国工人却不能呢?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德国的福利待遇了,在中国,收入是很难超过10000元,但是德国人却将最低工资定为10000元以上。
据了解,许多德国公司大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德国的土地面积不大,但是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型企业和许多中小企业。对于德国人来说,公司不会倒闭,他们自然也不需要考虑换工作。
根据《财富》杂志的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发展了许多民营企业,但这些民营企业的诞生和终结都相对较快。调查数据显示,中国98%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但这些民营企业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5年,而大型集团企业的平均预期寿命则略高一些,达到了7-8年。与德国企业的百年历史相比,很明显,跳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毕竟,公司倒闭了,也不得不换工作。
在中国,像富士康这样的工厂有很多,但技术工人的“价值”并不高。与德国不同的是,技术工人的工资很高,公司的待遇也差不多。因此,德国公司的员工一般不会跳槽,因为跳槽后待遇也没有太大区别。但中国工人不同,跳槽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最适合自己、报酬最高的工作,毕竟每个公司福利待遇都很不一样。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你经常跳槽换工作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题有失偏颇,国内频繁跳槽的情况是从市场经济开始以后的事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不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单位,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城镇户口的居民成年后,工作是由政府包分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终身制的,一直做到告老还乡。而今天全国除了极少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外,其余的都是私人企业。因为私人企业是没有终生制的,说得夸张一点,早上开张,不知道是否能活到傍晚!因此造成了频繁的跳槽现象。各位抱歉本人水平有限,无力深入深度剖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