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并不是全民文化?
文化,士大夫,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并不是全民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普通老百姓说的传统只不过是民俗和习惯,与文化有一定区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儒家文化是继商鞅疲民术的翻版,是统治阶级,士大夫愚弄,奴化百姓的歪理邪说,是邪教的专业文化?
几千年来在其传统文化经典中,从未找到一字半句的为民众着想的句子?却都是为统治阶级贴金涂粉的虚伪之词,直白的说传统文化根本算不上是一种文化?充其量也不过是奴化民众的话语体系罢了。
这种所谓文化传承几千年来,一直做为士大夫的敲门砖,成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通向仕途富贵的速成文化才被广为用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古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文化,那时的文化是谁的?是全民的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此,相信很多人不想认可。但可惜,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确确实实是士大夫文化。
第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传统文体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服务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雅族”的文化,远离普罗大众。这种文化一直延至近代才被“五四运动”动摇。
第二,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这种一直兴盛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止的全民推崇的“赶科场”文化,就是彻头彻尾的士大夫文化。
第三,即使清末的科举制度被废止,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普及了白话文,但士大夫文化的影子却依然固我。例如,“近体诗”(指传统古诗词)始终被捧为阳春白雪。
为什么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士大夫主导文化?因为历史本就是由士大夫主导的,而士大夫要维护其官僚利益,就必须实施利己政策。这种士大夫利己政策,可用当今的通用术语来概括——潜规则+垄断。只有实行潜规则+垄断,才能很好地维护本阶层、本行业的利益。明显的如当今的香港医管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牟取其行业利益的。又如眼镜售价、种牙收费、医疗嚣械和医院用药计价,都属这类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几百元成本的心脏支架能最终向病人要价万多两万元秘笈。正是这种潜规则+垄断方式,在历史上始终保证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也自然使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成为士大夫文化。
中国的士大夫文化被“五四”运动敲响了丧钟,被新中国彻底了结。最显著之举是白话文的普及和简化汉字的推广,惠及普罗大众,让文体大众化,让大众文化化。
虽然当今我国的主流文化实现了大众化,但也仅有百年左右。而在我国几千的历史长河里,长久主宰的主要还是士大夫文化。所以,将我国的传统主流文化定义为士大夫文化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说明,传统的古诗词,本质上是一种士大夫文化。诗词的格和律,不但是过时了的形式,也是不现实的内容。因为现时普通话的平仄声已变味,而按古律平仄作诗,则完全失去传统吟诗的韵味。所以,当今还以能作古体诗词为自豪者,仅是自怡而已。社会应提倡与时俱进的新体自由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简述几句。
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中自然包括传统文化。既然说到“士大夫”,那就不得不说一说从前的社会结构。
首先是天子。古代的天子,虽为天下人的父母与师表,但是,他们并不真正地为天下人负责。《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宋襄公与晋文公都“御驾亲征”过,为此还留下了几个成语,比如“退避三舍”。这个传统发展至明清,皇帝虽然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不过就是扶一下犁而已,并不表示真正地亲民。在其下与官僚之间,还有一个所谓的“贵族层”,皇帝真正维护的是这个层面的利益,一开始,他们也是皇权的真正维护者,也出了几个既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忠臣,比方说比干与闻太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不劳而获与养尊处优日久,他们也就变成蛀蚀其层面,使之变得如筛子一般的蛀虫了。
其下是官僚,《红楼梦》中虽然有一张“护官符”,但是,彼此之间谁还真维护不了谁,就如“和二”,荣宠了几十年,说成为“平顶侯”,不对,应该是“吊死鬼”,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他们是为皇帝负责,而不是相反,其间虽然有坏规矩的,比如“五代十国”那会儿,但是,秩序还是原来的那个秩序,秩序并没有乱。这一部分人,虽有民之父母与父母官之称,(有人说父母官单指县官,我看未必。)并且这个层面的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在文人的笔下也出过一些“为民请命”的人,像“包青天”等,但是,请命归请命,负责任归负责任,这是两码事。现在,依法治国,连“包青天”都不容易出现了。
其下便为“士”这个层阶。在中国,这是一个很独特的阶层,他们上可以藐视君王权贵,并且这是有传统的,齐王说,王贵,还是士贵?颜斶曰:“士贵耳,王不贵!”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说法,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有“严陵高揖汉天子”之句,其他如“徐孺下陈蕃之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虽然这样,并不表示他们有多么的“亲民”,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为他们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然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因为有这个理想,使得他们异常地有韧性,不单是越挫越勇,而是因为理想的崇高,使得他们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
上一篇:大连人队报价两当红中卫!后防成贝帅最痛之处!足球城何日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