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90年代初的师范中专,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中专,都是,中师90年代初的师范中专,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90年代初的师范中专,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提的好,也很值得社会关注。由于十年文革特殊的年代,80至90年代的师范中专生,大部分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他们现在屈指已到了古稀之年,年龄偏大的与共和国同龄。说到这一代人的经历和阅历,还要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说起;在这之前,还有七三年至七六年的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招收的四届大中专工农兵学员。这一代人都是文革期间的初、高中毕业生;高中生考取了大专院校,初中生考取了中等师范学校(年龄大的在家任民师,年龄小的初中毕业在校生)。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取的大中专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当时的在校初中生,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报考师范中专;中等的报考职业高中;次点的上高中,以后再考大专;差生回家务农。那时候能考上师范中专的,全是一流的优秀生。当时我是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因此有所了解。应该说这批师范中专生,就“性价比”而言,都是比较高的。尽管他们的学历偏低,但物美价廉。他们的思想素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都是相当高的。从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学校,都成了城市、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教学骨干。从思想素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及教学管理诸方面看,尽管是中专学历,但实际上都已相当于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况且,他们后来又通过电大、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都取得了大学专科或大学本科的学历。值得颂扬的是:在文革后的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他们挺身而出,填补了空白,不叫苦、不说累、不嫌工资低。把自己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80~90年代升学政策是特定历史年代产物,有特定原因和作用。其最大特点是初中顶尖生考中专次尖生上高中、中上成绩考职高余下的则断了学习生涯。现在的升学招生体制发生大变化,很难类比。可以肯定那时能考上中专的经过学习绝大部分能考上985,但不能说那时的中专毕业就等同于现在的985毕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90年代初的师范中专生(还有税务银行交通等行业),学历拿到现在来说仍然是中专,但“性价比高”,况且他们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大多数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说实话,这时期报考中专的学生,成绩都是一流的(我的视角在农村,城里学生情况不清楚)。那时我主管一个区(辖5个乡镇)教育招生工作,也曾对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尖子学生家长做过工作,劝他们眼光放远一些,读普高后再上大学,发展前景更好,可是几乎无人理会。我记得一镇中学校长的儿子,以全县第一名(少1分满分)进了省水电学校。幸亏他们觉醒早,上中专两年后辞学回县一中插读高二,毕业后考进中科大,中科大毕业后考进中科院攻读硕士、博士,现在国家科研部门工作。90年代初的师范中专生,是当时的红饽饽,基本上是农村初中学校的骨干力量,学历虽低,但学习研究能力强,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真的,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师生,那是初中成绩不错,高出了市里最好高中分数线不少,就是不去读高中要读师范学校!现在后悔了,这辈子没有一个全日制学历,没有经纪完整的大学生活!!别说含金量了,满满的遗憾量是有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要问是什么层次的学历,中专就是中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985一点问题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80—90年,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时,第一志愿基本上都是中师、中专,第二志愿才是高中。中考成绩一流的学生,基本上都录取了中师、中专,二流学生进市、县重点高中,三流学生进一般高中。(定量户口学生有“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