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历史上出现几个,像曹操一样的“携天子而令诸侯”的人?
诸侯,刘裕,东晋中国历史上出现几个,像曹操一样的“携天子而令诸侯”的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 齐桓公
这一时期,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始终不断。公元前 66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国打退了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第二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所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算是一种程度极轻的“携天子而令诸侯”,这样齐桓公的霸业也实现了,也保护了周天子的威望,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裕 强势程度4颗星
刘裕成长在东晋时期,这时候的东晋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东晋只占据这全国的半壁江山,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随时威胁着东晋的统治。
而刘裕的家庭条件非常一般,在依靠士族、家世才能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晋,刘裕直到36岁才起家。但刘裕也有自己的优势,为人不拘小节,好结交朋友,在乱世之中,这是难得可贵的。
平定孙恩起义
公元399年,东晋爆发孙恩起义,朝廷派出将军谢琰、刘牢之前往平叛,36岁的刘裕在刘牢之的账下,担任了一名参军。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平定孙恩的战争里,刘裕多次担任先锋作战,积攒了充足的治军和指挥作战的经验。
匡扶东晋王室
孙恩起兵导致东晋都城空虚,这给了占据荆州的桓玄可趁之机,桓玄攻入建康,夺得东晋的朝政大权。刘牢之的兵权被收,后自杀身亡。刘裕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刘裕也审时度势,行韬晦之策,表面上服从了桓玄的安排。
公元403年,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事。桓玄派刘裕讨伐,取胜后,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同年桓玄篡位,更加倚重刘裕。
公元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多人,在京口举兵起义,反抗桓玄的统治,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刘裕被推举为盟主,桓玄很快就被打败,逃出了建康。东晋得到光复,刘裕被任命为镇军将军、徐州刺史。
图 刘裕
公元407年,刘裕被封为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至此掌控了东晋的朝政大权。
掌握了权力的刘裕进兵攻灭了南燕,后秦,后来又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出色军功,刘裕官拜相国、扬州牧,被封为宋王。
篡位建国
公元420年,时机成熟后的刘裕代晋建立了宋朝,史称“刘宋”。
从出身低微的士族到一国之君,刘裕的努力我们都是看得见的,当然他也做出了谋害皇帝,篡逆的举动,在“携天子而令诸侯”的榜单上,荣获四颗星。
宇文泰 强势程度五颗星
与齐桓公和刘裕不同,宇文泰把“携天子而令诸侯”这件事又做到了新的高度。是皇帝主动投靠宇文泰的。
北魏在六镇起义的浪潮中走向了衰弱,北魏的实权掌握在了权臣高欢手中,但关中之地的统治权却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公元532年,北魏皇帝元修无法忍受专权的高欢,就跑到了长安,投奔了宇文泰,哪知宇文泰和高欢是同一类人,都把皇帝当做傀儡,实现“携天子而令诸侯”的目的。
图 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这就是东魏政权,但东魏的实际掌控者是高欢;535年,宇文泰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这就是西魏政权,而西魏的实际掌控者是宇文泰。
西魏存在了21年,大去哪始终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代魏建周。
可以说,没有宇文泰就没有西魏政权,这样的权臣,在“携天子而令诸侯”的榜单上,荣获五颗星。
总结
“携天子而令诸侯”伴随着国家的大权旁落,是国家衰弱的标志,随着封建专制程度的加深,这样的事件就越来越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这个例子要有天子和诸侯,说明出现在一个王朝天子式微,而诸侯能力还不足以直接翻脸的过度时期。属于尊王攘夷的进化版本。
纵观中国历史,第一位应该是曹操,然后有司马氏,东晋的恒温,北魏的尔朱荣,后面的高欢,高澄,南朝宋的刘裕,南朝梁的侯景,北周的宇文述,隋朝的宇文化及,唐朝末年的朱温,元朝的燕铁木儿,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慈禧太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朝开国皇帝,五代李茂祯,朱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垂帘听政的慈禧才是登峰造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
上一篇:有懂宣德炉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