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李小龙在给友人的信件中说到:我对中国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包括咏春?
也是,武术,都是如何评价李小龙在给友人的信件中说到:我对中国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包括咏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这是一位nga网友根据李小龙生前给朋友william的信件整理翻译的,在a站看到这是原件李小龙本人给友人William写的信
李小龙的截拳道是不是中国武术的问题总是争论不休,李小龙本人在他给友人William的信件中直言对中国传统武术失去信心,包括咏春,他在创立一门新的格斗流派截拳道。
我翻译一段重要段落:
William, I've lost faith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ts -- though I still call mine Chinese -- because basically all styles are a product of land swimming, even the詠春Wing Chun school.
威廉,虽然我现在仍自称用的是中国武术,但是我已经对中国经典武术失去信心,因为大体上所有流派的中国武术都是陆地上游泳——假把式,甚至咏春也是如此。
So my line of training is more toward effiecient street fighting with everything goes, wearing head gear, gloves, chest guard, shin and knee guards, etc.
所以我的训练方向转向高效的街头格斗,全副武装,戴头盔、手套、护胸、护腿和护膝等等。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now I've been training the hardest and for a purpose, not just dissipated hit- miss training. I'm running every day, sometimes up to six miles. I've named my style Jeet KuneDo截拳道-- (my) reason for my not sticking to Wing Chun (is) because I sincerely feel that this style has more to offer regarding EFFICIENCY.
过去五年来,我一直有目的地艰苦训练,而不是浪费时间做击打躲避练习。我现在每天跑步,有时跑6英里。我把我的流派称为截拳道,我之所以不再执着咏春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截拳道更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1969年1月4日,李小龙从洛杉矶贝莱尔家中致信远在澳大利亚的咏春拳师兄、也是发小张卓庆师傅,表达思念之情的同时,讨论武学是两人永恒的话题。这里先通过这封信来聊聊李小龙是哪国人?他的功夫是不是中国功夫?然后再聊聊提问者的疑惑。在信中,李小龙欣喜的分享:三个全美全接触空手道冠军师从与他,此事,也让“中国人”在武坛名声大噪。接着李小龙称自己坚持认为自己的拳法就是中国功夫,但是他对几乎全部中国传统武术已然逝去了信心,因为李小龙觉得他们都在纸上谈兵,包括他以当下的眼光审视的咏春拳在内,这个打击面是非常广的,在当今武林看来也是大逆不道的言论,何况是在半个世纪前?
上图:问题中提到的信件的信封原件图片
李小龙由此念想,已经是水到渠成,此时,他来美国近十年,美国的开放式的武学环境给了他自由发展的长足空间,尤其是他与黄泽民师傅这一战更是成为他武学嬗变的直接导火索,当然这一战,张安邦已经在很多文章中说过,跟所谓传授外国人功夫没有多少关系,属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部矛盾,李小龙属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集大成者,但是这件事上其实跟民族大义、武林规矩关系不大,个人恩怨才是主因。李小龙师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快言快语,也有意气风发、情绪使然!
上图:张卓庆与李小龙在香港合影
其实这封信之前,也就是信中李小龙提到的过去五年,他开始带上护头、拳套、护甲、护膝和护腿等,开展全接触也就是拳拳到肉的实战训练,此时的他的目标就是真实的实战,李小龙在信中提到完全应对街头实战,其实在奥克兰就已经偏向街头真打,但是据李小龙弟子巴斯帝罗师父回忆:李小龙在洛杉矶的训练更安全、更高效,采用了全副护具,打起来就像拳击加上腿,进行最激烈的时候,我们就在水泥地上练习MMA了。巴斯帝罗曾不止一次在中国大陆讲拳时说,他和李小龙在水泥地上就开始尝试MMA了。可见其他龙弟子的言论是真实的,李小龙打起来确实没有限制、没有规则,做到了无法、无限!也就是完全脱离了咏春拳,正如在本封信件中所言:我(李小龙)将我的拳法命名为截拳道,我没有局限于咏春拳,因为若论实效性,我认为咏春拳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这也是李小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要强的李小龙除了战胜自己,还要超越师兄弟,虽然他们出国后再无相见,但是信件中的对功夫、学业、事业,甚至置业的交流,都说明两人少年时代也是彼此互相追赶的对象!
上图:张卓庆与李小龙弟子黄锦铭编辑出版了《咏春拳与截拳道之比较》一书,能将两位武术家结合在一本书里,也只有《黑带》杂志有如此的号召力!张卓庆师傅也是李小龙纪念活动的常客,他除了跟黄锦铭师傅合作出书,也跟另一位重要的李小龙弟子伊鲁山度大师多次合作推广武术。
此封信件收入到李小龙原著之一的信件合辑里——1998年出版的李小龙信件合集《Letters Of Dragon:Correspondence》中,当然也有很多没有收入的信件,大家可以关注张安邦,我已经公开了一些。这本李小龙原著也有中文译本,最早是2011年尧俊芳编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引进出版的《李小龙:功夫之王的另一面》,实事求是翻译功底不错,但是对李小龙本人缺乏一些研究和了解。今年,也就是202年,后浪出版又重新编译出版此书,命名为《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译者李倩功底极高,对李小龙研究颇透,这不是恭维,不是因为后浪每年赠书给我,我就桃枝以桃、报之以李,不是的,确实是近年来翻译功底最深的一个,包括她翻译的李小龙原著《生活的哲学》,略胜之前所有李小龙中文译作,不是 她太厉害,后来者总会少走先行者的弯路。
关注张安邦,聊聊李小龙,说说截拳道!也欢迎大家来我工作室喝茶聊天,教拳养家之余,武馆开成了茶馆,多交些朋友呗!
注:文系原创,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李小龙此时对传统武术搏击和咏春拳的搏击当时现状的态度。李小龙没有接触除去咏春拳之外的其他传统武术技术。而他的这种态度不是在后期的香港出现的,李小龙的成长期主要在美国华裔社区(西雅图)。这是一个华人与美国社会融合的社会,相对搏击技术的理念,技术和形式,也是非常丰富而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一个开放性的搏击社会氛围中,相对旧金山(香港)南派武术拳术搏击的技击应用技术真实性,他的感受最真实。相对香港,中国内地,他对传统武术的搏击技术应用真实性负面感受应该是客观的。这个时候他表现出的创意性,同样也是香港和中国内地武者所没有的。因为很少有人具有他那样对搏击技术应用视野的开阔性和丰富性,尤其是敢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他后来表现出的利用电影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搏击观念(不是传统武术技击观念与实践)与实践的作为设计,还是受到了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还是美国社会化世俗价值观的影响,而不是学院派体系化哲学教育与训练的结果)。他随心所欲,追求自我认知与实践,就有所成就。而相对李小龙,无论西雅图、旧金山、纽约,美国华裔,香港,还是中国内地的武者,武术观念与实践还一直秉承传统的严谨传承,这就更凸显出李小龙的创意的精彩。
上一篇:在群星(Stellaris)里,为什么机械生命不能在贫瘠星球上殖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