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过去的摄影师并没有高端的现代摄影器材,拍的照片画面也不是很清晰还发灰,但为何能被记在书上成为经典呢?
经典,照片,摄影师过去的摄影师并没有高端的现代摄影器材,拍的照片画面也不是很清晰还发灰,但为何能被记在书上成为经典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这从图片的属性说起,抛开本质谈技术都说不到根儿上。
1.图片的本质是信息的载体。图片本身准确地记载传达了信息,就已经达到了一部分作用。所以清晰与否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2.图片的功能是记录。它具备了历史文物档案的功能。首先,过去的照片从内容上,可以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说明,可以让学者或后人研究图片中事件的原委。其次,从图片的制作工艺,使用材料上,可以让后人了解当时摄影技术的发展水平。所以内容模糊也好,胶片颗粒也好,相纸发黄也好,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3.新闻图片有别于艺术图片。新闻图片讲究报道的及时性,讲究现场感,讲究摄影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很多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新闻照片由于拍摄现场的条件限制,能拍下来就很不容易了,模糊的,构图不好的就很正常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过去的摄影师追求的是光影瞬间的美,现在的摄影师追求的是完美艳丽的美。过去摄影师用的是胶片和洗照片,现在摄影师是数位和后期制作。过去的摄影师的作品充满遐想与震撼,现在的摄影师的作品充满圣境与美妙。过去的摄影师走进生活展现真善美,现在的摄影师走进景点展现自我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摄影是一门在发展的学科,那么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难点在于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创造一种新的拍摄方式。另外,摄影不单是拍的清楚就万事大吉的事情,重点在于构图,拍摄的立意、内涵等等。这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并不会因为摄影器材的发展而被改变。
虽然过去是手动对焦,虽然过去可能是黑白照片,虽然过去快门速度很慢,虽然过去晚上几乎无法拍照。但是这都不影响大师们利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的可能,还有那些传世的经典照片。
Gare Saint-Lazare,a Paris Train Station,1932
这张照片可能有人会说,这张照片平平无奇啊。但是我相信在看的各位(包括我),拿着最新款的相机在各地转悠上个几天,也很难拍出如此的照片,毕竟这种摄影的直觉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几乎没有人比布列松做得更好。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焦点合实在了背景的栏杆和墙壁的招贴画上,而眼前越过的一个人正巧与背景招贴画中的舞者相映成趣,同时水中的涟漪和前景中废旧金属圆环相似。所以这张照片的出现是一种巧合么?并不是,这就是刚才提到的伟大摄影师的直觉。
所以摄影并不是靠堆设备器材的艺术,摄影看的更多的是相机背后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个年代摄影的门槛太高,一般人玩不起,是张照片只要有点内容都是作品。如今摄影普及了有部手机就能拍,照片爆炸欣赏水平提升了,对好作品的要求陡增,经典相对就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还真对。在过去,甚至是很久远的年代,照相设备极其简陋,有的还是从国外引进,出国的人员接触摄影技术,有钱的人家带回一部相机,但这种笨重,似乎相机的雏形,却受到很多人喜爱,特别是新闻摄影,记录历史。相机的原理很简单,小朋友都会,但如现在这样精密的相机镜头及机身还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工艺,日本也一直为此自居,他们的相机产业也是兴盛不衰,只是国内几家竞争激烈。
兴趣使然,正因为简陋,才倍感珍惜,才感弥足珍贵,才会勤奋创作,深入生活,不断挖掘,在量的基础上,达到质的变化,好作品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是必然,那是摄影功底达到了,技艺炉火纯青,理论和实践知识扎实,好作品时时就在心中。在旧时代,相机不好,镜头也一般,就是摄影人在底层,在基层,与普通的人和事打交道,对所拍摄的人和事物了如指掌,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细枝末节都刻在心上,加上一些真实事件、故事,有真切感受,有身边体验,栩栩如生的形象早已定格脑子里,遇到时机,果断出手,快门一响,瞬间抓拍,成为经典、永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评判摄影作品的标准里没有清晰度这个选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