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
寺庙,山林,古代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某种角度说,不只是古代诗词人,是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有隐居山林寺庙读书的传统。
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吧。
物质原因:有些读书人太穷,住在寺庙可以少花钱。
在古代,考试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穷书生要读书考试,却又囊中羞涩。于是,他们便把寺庙作为首选之地。
寺庙在古代,基本相当于慈善机构。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只要交少量的灯油钱,或者出卖一些劳动力,便可以安身落脚了。
少年时期的范仲淹就是从寺庙里读出来的,他的划粥割齑的故事流传很广。
精神原因:读书要有清净心,寺庙就是清净之地。
古人云,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手到。”这说明读书是一件十分专心致志的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表里不一。
所以,一些家境优渥的父母为了望子成龙,也会把他们送到山林,隔绝人世,勤苦攻读。
少年时候的李白性格叛逆,行为浮躁,屡屡犯事。父亲就把他安顿在绵山的大明寺,禁足两年,远离世俗的李白开始大量读书。
相传李白读书很用功,常常半夜还挑灯夜读,于是人们又把绵山叫做点灯山。
文化原因:古人书籍少,古代寺庙却大多是典籍丰沛,便于读书人借阅。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人由于技术的问题,书籍流传本不广泛,且价值昂贵,一般人都拥有不起。所以在寒门子弟流行手抄书籍。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写道:“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纵然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借不到书籍。
而寺庙在当时却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聚集地。稍大一点的寺庙都有“藏经楼”,他们收藏的不仅是佛学教义,也有四书五经六艺等等圣贤经典,足以供读书人研读一辈子了。
风水原因:古人重风水,寺庙大多是宝地,他们相信对读书人的前途有正向作用。
据考证,唐人将儿童引入山林寺庙读书成为风尚。
除李白外,刘长卿、孟郊等曾在嵩山读书;李绅在无锡惠山寺读书;温庭筠、杜牧、杜荀鹤等曾在庐山读书。这些人读书人里面其实没有几个是真正崇尚归隐的,他们的目的大都在于潜心苦读,争取一鸣惊人。
山林不仅空气好,环境清幽,而且寺庙的选址大多为经过多方鉴定的风水宝地。人们认为无论在这里修行或出世都会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而且古代寺庙颇多得道高僧,这些僧人不仅精通佛法,而且也广泛开展社会活动,具有很高的威望,如神秀大师就是武则天的御用大师。
所以,古代读书人和这些大德高贤接触,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几个因素,在古代,无论贫穷富贵,读书人都喜欢隐居山林寺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先说说古代读书为什么爱出门游历。
有人是受了佛道传统思想的影响,超然物外,享山水友朋之乐,如唐朝的孟浩然、早期的杜甫;
有人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为求官济世奔忙,如北宋的三苏;
有人因为官职的升迁调动,如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当然,还有一些人并不是为了一个目的。比如李白,受佛道、儒家的双重影响,时而想出世而退隐山林、时而想入世而兼济天下。
再来说说古代诗词人为什么住寺庙
不管为什么出门,总要有落脚之处。古代有官方驿馆,但只有“体制内”人员和家属可以住,不对平民开放;那么如果你有银子,可以去住私人开的“酒店”、“民宿”;如果你又没身份又没银子,寺庙欢迎你!
当然,驿馆酒店也不是随处有,尤其在山深林茂偏远僻静之处。此时,不管你什么身份、有多少钱,只好屈居寺庙喽!《隋唐演义》李渊从长安去往太原,被杨广追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家人只得投奔寺庙安身。
也有人真的喜欢寺庙的清幽,喜欢寺庙的氛围,况且不少寺庙里住着品洁才高的诗僧、文僧,如贯休、佛印等,文人乐于与之交友唱和。还是那位有道心的李白,无论是在去修道的途中还是在去求仕的途中,都真心喜欢在山林寺庙中居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作于湖北梅县江心寺的《夜宿山寺》,千古流传呀。
还有人真的住不起“酒店”,暂时寄身寺庙,发奋读书,以求仕途。《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帘内待时飞”,后得甄士隐资助上京赶考而飞黄腾达。邢岫烟一家子因贫困,租玄墓蟠香寺的房子居住,得以结识妙玉,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为性情恬淡的才女。
当然,也有些名山古刹,成了“5A”景区,专门招待达官贵人、太太小姐游玩放松,文人也去聚个会题个诗啥地。
古代寺庙是个好地方,文人可吟诗作赋,武人可修练神功,少林、武当、峨眉……呃,跑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美吧*⸜( •ᴗ• )⸝*
个人觉得,山林寺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寂静、自由、远离是非的一处地方,而读书恰巧需要的这种地方。书生文人也是更钟爱这种地方,因为有的人内心是向往和平、宁静、远离喧嚣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古代诗词人作诗写词往往需要一种意境和灵感,身处大自然,面对山林古木,寺庙阁楼,这样,也许他们才能写出美妙的诗词吧。
身处都市,每每经过街边的树木落叶,都挺羡慕与那些与自然为伴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远离是非,远离喧嚣,远离世俗与勾心斗角。岂不美哉!
上一篇:华为的鸿蒙系统大家知道吗?将来大家会选择鸿蒙系统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