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国人过万圣节的兴致比过传统的中元节高得多?
中元节,万圣节,节日为什么国人过万圣节的兴致比过传统的中元节高得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西方的基督教节日,一个儒道文化下的传统节日,两者截然不同的节日内涵和庆祝氛围不是造成传播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元节不受“欢迎”更现实的根源在于它的物质外壳、价值追求与当下的需求格格不入,而其微薄的经济价值也无法成为推动其发展的燃料,因此,在冷清的气氛中,它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野。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世界的万圣节,又称“鬼节”,然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鬼怪敲邻居家的门,索要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各路鬼怪会扮成小孩混入人群共同庆祝万圣节。
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互相交流,西方的万圣节已经成为继圣诞节和情人节后,备受中国年轻人关注的外国节日了,不少年轻人借机出门“鬼混”,而商家们当然不会错过这次营销机会,万圣节装扮、借势活动、品牌海报等种种庆祝万圣节的方式被人们玩得飞起。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鬼神,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和相应的仪式,招唤死去的亲人享用祭品,并祈求这些鬼魂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由此诞生了中元节祭祖、烧纸、扫墓、放河灯等等民俗活动。
中元节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善终”和“孝道”的思想,它的整体氛围是庄重、肃穆的。民间传说中,人们相信在七月一日这一天,阎王爷会打开地狱的大门,让那些灵魂再次回到阳间觅食,享用人们的供祭,因此这一天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床头不能悬挂容易招来鬼魂的风铃,小孩子不能夜游,也不能说诸如“死”“去世”等等不吉利的话,否则会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与中元节不同,万圣节的整体氛围是狂欢、怪诞的。面对死亡这一问题,西方人采取了直面死亡以及重视个人感受的生死观,对于鬼魂,他们的态度不是恐惧的,而是戏谑的。在这一节日,父母会和孩子们将房屋装饰成鬼屋的样子,人们会带着搞怪的面具,打扮成鬼怪的样子四处游荡,小孩子则提着南瓜灯,打着“不给糖,就捣蛋”的口号,挨家挨户地索要糖果。无论大小、人鬼,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场狂欢的盛宴中来,从而消解死的恐惧,体会生的愉悦。
中元节和万圣节这样不同的节日内涵和习俗也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相互渗透,万圣节作为一个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谓是声势浩大,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年轻人也被卷入到这场狂欢中去。
而中元节在唐宋时期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世俗层面,也作为一个拥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被百姓广泛接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瓦子里挤满了观看杂剧的观众,贩卖米饭、油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十五这天,官方设置大会,焚烧钱山,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俨然一副隆重而热闹的图景。
这一节日对汉文化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泰国会在这一天举办水灯节,为逝去的亡灵起伏。朝鲜则将其视为一个传统节日,发展出本土特色。而日本大名鼎鼎的盂兰盆节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国,每到这个节日,各地区都会举行不同的祭奠仪式,其中包括盂兰盆舞。
然而,当代的中元节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它不仅不如万圣节般全民参与,而且较之其它传传统节日在民间的熟知程度,它也稍逊一筹,即便2010年国家就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同是鬼节,热闹都是万圣节的,中元节只觉得他们吵闹,其中传播效果的巨大差异不仅仅是节日内涵差异的问题,更在于中元节与当代社会的适配问题。
首先,承载中元节意义的物质外壳与现代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在人人为博己一笑而刷爆信用卡的社会,中元节诸如纸钱、冥器等物质载体显得格格不入,而它们所形成的严肃、凝重的节日氛围也遭到娱乐时代的回避,精神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渴望的是不耗费脑细胞的快乐,而不是上溯先祖,下达孝道的祭祀仪式。万圣节早已放弃了祭祀的功能,奇装异服、南瓜灯、糖果等物质载体中蕴含的宗教色彩也极大地减淡了,它们仅作为可创作的工具,为人们提供搞鬼搞怪、表达自我的空间,满足人们解构死亡、释放情绪的需求。
其次,中元节所体现的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追求,其内涵无法适应变迁后的社会。中元节体现的是宗法制下对集体意识和家族制度的尊重,祭祀、扫墓、放河灯等活动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孩子们作为家族的后代参与其中,学习的是等级制度下的家庭责任以及对祖先的血缘崇拜,而当下社会更加倡导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平等、个人与社会的共同繁荣,中元节的内涵被人们所嫌弃,显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万圣节本来就诞生于强调平等的个人主义社会中,这个节日的基调是平等的、自由的。父母不是制作南瓜灯的绝对主角,孩子可以自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成年的“儿童”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也不会遭到指责。而围绕万圣节制造的商品可谓五花八门,鬼怪披风、南光灯、面具等节日用品每年都更新迭代,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万圣节的全民狂欢也为游戏、游乐场、餐饮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商机,商家以万圣节为噱头创造财富的行为成了节日传播的最好媒介。
同是来源于宗教,带有鬼神的色彩的“鬼节”,万圣节形成了全民狂欢的氛围,中元节则冷冷清清,这并非中元节本身存在怎样的缺陷,而是其内涵和节日习俗还滞留在传统的时空中,与当代人的生活拉开了距离。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不可无视的问题,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鬼节应当被重视。它被边缘化的现状绝不代表它是封建迷信的糟粕,相反,它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鬼神信仰能够唤醒当代人的内在力量,我们要做的是看到中元节与万圣节两者差异的根源,借鉴万圣节的自由、平等、欢乐的节日特性,改造中元节的物质外壳和节日氛围,使这颗蒙尘的珍珠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