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空城计能够唱成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司马懿,空城计,也是空城计能够唱成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空城计能够唱成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这个精彩故事,蕴含了许多心理、哲学、兵法等方面的道理。从不同方面都可解读。
但双簧要演好,正反派都要够劲。
1、诸葛亮和司马懿思想层次都要在一个高水准。
两人的思想境界其实相差不多,都是用智慧约束冲动的理智型人物。
也只有彼此半斤对八两,才能把戏演下去。
双方任何一个换成冲动的猛将型人物,做事不过大脑提刀就要砍人那种,
这事就很难演下去了。
2、两人彼此要透彻地了解洞悉对方。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非常了解对方脾气、秉性的。
诸葛亮算准司马懿本性多疑,一定会想得太多,多虑者必胆怯,断不敢贸然冲进空城。
如果换成许褚、夏侯惇式的猛将,估计马都不会停,一秒都不犹豫,
就会直接冲上城楼,先杀个痛快,然后来个焚琴煮鹤。
这个妙计必然失效。
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印象就是,绝对谨慎从不弄虚作假。
他自觉聪明地认为诸葛亮这样性格的人,一生浓眉大眼的人怎会耍阴谋诡计呢。
玩也要玩阳谋呀。
司马懿的自负、多疑、自以为是,恰被诸葛亮利用了。
显然,空城计故事里的诸葛亮,计谋是高于司马懿的。
3、司马懿的自负固执。
司马懿军中肯定有头脑简单、胆大如斗的属下。
但凡有一个人建议,带小分队杀进去探个究竟。司马懿同意的话,诸葛亮也玩完了。
但司马懿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城中必有诈。
他不允许也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给诸葛亮一个逃生的机会。
这故事当然只是故事,破绽颇多。历来主要疑问有三:
1、司马懿派狙击手狙杀诸葛亮行不行?
2、司马懿派一支敢死队冲进去一探实情究竟行不行?
3、司马懿围而不打,困住诸葛亮个把月行不行?
不论哪种方法,都可避免中计减小自己的损失。寻常人都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聪慧善谋的司马懿会想不到?
只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太精彩,人们从情感上都相信这就是真的。
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把司马懿贬低得不像正常人。
借用鲁迅说“孔明多智而近妖”的话,空城计贬低司马懿“仲达弱智而似傻”。
我们听个精彩的故事就好,万不可当真,这事细琢磨是经不起推敲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戏份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唱”成功,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一、客观因素
(1)蜀军新败,无兵可派
“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摆空城计前,蜀军刚刚经历了“街亭失守”,摆在诸葛亮面前的路,只有退守汉中,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诸葛亮一番操作: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大部队撤退了,能派的兵,也都派出去了。现在突然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所以,摆“空城计”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2)魏军来将,司马仲达
如果换其他人,诸葛亮断断不敢摆空城计。而魏军来将,恰恰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后期的重点人物,演义里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法”,有好几回,可以说,双方都是“知根知底”。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
试想,如果魏军换个将领兵,尤其是换个莽将,不了解诸葛亮平时谨慎,一拍脑袋冲进去,那诸葛亮也就活不到一百零三回了。
二、主观因素
司马懿的大智慧
司马懿真的是料定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便引兵而去?
他完全可以派一股小部队前去进攻试试。即便是怀疑城内有伏兵,他可以把西城包围起来,只围不攻啊!
其实司马懿深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放眼三国,能与诸葛相抗的,只有司马懿,这一点,司马懿心里何尝不跟明镜似的?如果这一次,他杀了诸葛亮,他司马懿在曹魏政权的路也就到头了。
这一情节几乎和第五十回“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异曲同工。诸葛亮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难道不清楚后果?为了“收服”关羽,而放走宿敌,孰轻孰重,诸葛亮掂量不出来?只有一个解释:曹操不能杀。
“空城计”也是一个道理:诸葛亮还不能死。
司马懿的智慧,在三国,绝对是顶级存在。曹魏政权中,谋臣武将也是数不胜数,但最后的结果,司马氏一统三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司马懿主观放生诸葛亮,这一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综上,“空城计”能够成功,是主客观多方因素结合的结果,可以说,缺一不可成功。“空城计”谁成谁败,当时来看,肯定是诸葛胜,但从长远来讲,司马懿并没有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利用心理战术!
其一,利用世人的评价“诸d葛一生为谨慎!”。
上一篇:高光门板为什么是密度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