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喜欢《红楼梦》的“红迷”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她的见解吗?
红楼梦,红楼,此书喜欢《红楼梦》的“红迷”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她的见解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喜欢《红楼梦》的“红迷”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她的见解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位好友,我又回来了,为了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我会更加认真地回答问题,原本想开设个栏目,从《红楼梦》的《凡例》开始,告诉大家不一样的《红楼梦》。
那个认为《红楼梦》是“纪大烟袋”所写的朋友,是只见“石云”不见“石头”,大概自己都认为荒谬,好久没在头条露面了,那个所谓的“红学砖家”,把《红楼梦》研究当作生意来作,不知道是当地文联见他有辱斯文,并没有见他挂个诗人、作家的头衔,“考古复原”《红楼梦》的那个人的书,不知道又卖了几本?据说三千本已卖五百多本,别人是天天都在进步,而此人却梦想着用此书换个老婆,又是自封“鹅毛诗人”“半途哲人”的,《红楼梦》能说尽吗?“考古复原”难道就不需要说明和解释了?你所复原的是书的正面还是背面?让人一看就是不务正业。
《红楼梦》研究,因目前都还在门外,对有识之士来说,这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比方说《红楼梦》有爱情吗?别开玩笑了,《大清律·户律》对此有规定,娶姑姨姊妹者,除去杖八十,还判离婚,民间不问。《白虎通·嫁娶》,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血亲不婚,难道只有今人懂得科学?人之欲为情,情以理统,有人肯定会拿这是小说搪塞,你这是只看到此书之一面。那些只看到此书所写为爱情的人,都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此书的问题。
《红楼梦》是一部有背面的书,有人只看到了此书背面的定价,所以把研究搞得充满了铜臭味儿。此书有两面,目前,人们只看到其一面,即正面。若想知道此书背面,只有一途,即回归文本,单以“红楼”二字为例,作者为什么强调“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因为“红楼”二字的出处与之有关,李白在《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中写道,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此红楼非彼红楼,训诂学中有同义连文,紫殿红楼便是,而根据作者的写作方法,即“隐”,紫者,自也,所谓《红楼梦》旨义,即是一个能被人称之为殿下的人所发的诏书,考证出来这个曹雪芹,敢如此妄称吗?单以此红楼的出处讲,彼曹家所居之处敢称紫殿红楼吗?《红楼梦》是一部需要用“宏观”这样的目光来看的书。书中有“九连环”,要把此书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解下其中“一环”或目中只有此“一环”,书中又有“宝玉摔玉”一节,只见到其中“一环”便研究起来,这是把玉摔碎了,玉碎而不改其坚,而此玉为璧为环为玦,则如盲人摸象。此书因有谜,此书就又好比是一把锁,出台伪续的“吴氏红学”则如莽夫一般,他们的手里并没有开锁的钥匙,但是有锤子,认为把此锁砸开便能登堂入室,而那个“红学砖家”则患了眼疾,金陵诸钗之册,明明三册,他只见其中两册,然后二十四加一地定为乾隆的二十五玺,据说乾隆之章有六七百枚之多,帝章为玺,而此人如同瞎了一只半眼一般。论证是讲究逻辑的,而逻辑不允许自相矛盾。而此“砖家”,要理论没理论,要逻辑而又自相矛盾,就是不知道他的书卖的怎样了?
知识有限,欢迎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红楼梦》的创作成就是十分出色的。
首先表现在善于塑造人物,作者塑造了两个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贾宝玉和林黛玉。
其次,创造出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薛宝钗。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刻刻画,以及他们复杂的爱情关系,开展了各种人物之间的种种冲突。
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其他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像凤姐,贾政,晴雯,袭人,尤三姐等都是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反映出被压迫者所受到的损害和摧残。
《红楼梦》的结构宏伟而又自然,尽管生活事件千头万绪,参差错落,但看起来脉络分明,有条不紊,细节描写也很出色。
《红楼梦》用贴近生活化,平民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故事贴近日常实际生活,显得十分自然,成为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亲,你的问题好大呀。还是具体一些好回答。
每个红迷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有自己的看法,越具体越容易出观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国风
红楼梦绝非仅仅是一部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利用这样一部近似玄幻的小说,精妙的隐藏了一段历史——南明!全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要想读懂红楼,就必须了解红楼梦的成书大环境,曹雪芹的家事即其为人,和准确的南明历史。
这是一部反满吊明的政治小说,前80回揭示了大明王朝衰亡的根本。后40回写实的描述了南明王朝败亡的凄惨。鉴于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它的危险程度,前80回的发表过程中经历了曹雪芹十年的修改完善,而后40回曹雪芹“生前”并未发表,但是也并非高鹗程伟元所作。更大的可能性是曹雪芹假死(亦或真的死后委托他人秘密发表)隐居江南之后发表。直接证据就是80回版本起于北京传遍全国,120回版本起于江南传遍全国。高程二十经过几十年的收集积累,共三十七八回。根据产本补裰,完成了120回版本的正式发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