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说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是统一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度量衡,始皇,文字为何说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是统一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欧洲国家对于民族和传统很在意,尽管历史上出现了如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也拥有广阔的疆土和足够长的影响统治时间,但就是无法形成大一统国家。各国的货币(欧元以前)、语言仍然有较大区别。还记得中学时读过的《最后一课》吗?里面展现的情绪,正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眷恋与不舍。
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当初秦始皇统一以后的魄力:一改几千年来的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依积淀下来的法家思想和经验,建立起了影响深远的大一统国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维护和巩固皇权的统一。毕竟在此之前,国家是四分五裂的。秦始皇应该是想做成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想让秦朝真正成为天下的霸主。其实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是秦国想要再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对于货币而言,它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撑。只有拥有了统一的货币,才能够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才能让国家的商业、农业等各行各业快速的走向正轨。而且国家货币的统一是一国公信力最好的证明。毕竟货币只是一个符号,只有通过国家强制力规定它的价值,他才能够被人们接受。从统一货币中就可以看出广大百姓对于秦国的接受度。
对于文字而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传承。在秦国之前会出现很多文字。文字不通会造成沟通不便的现象。秦朝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就通过统一文字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相互的交流。这也是促进各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才能产生共鸣,才能让原本不熟悉的民族相互的熟悉,让他们真正的达成统一。各民族之间相互的融合是国家统一的最高境界。
对于度量衡的统一,是国家生产、生活所必备的。试想在一个国度内,如果度量衡不统一。那么所生产的各项产品,势必会因为度量衡的问题而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会阻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知道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功绩到底有多大,我们看看现在的欧洲就知道了。
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相仿,而在欧洲这块土地上,也曾经存在着一个占领大半欧洲的帝国——罗马帝国。但最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欧洲就再也没能统一过。究其原因,罗马帝国没强制统一当地的文字有关。
欧洲的语言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等等。语言种类的繁多导致各民族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我们不一样”这样的想法深入每个欧洲人的心中。他们没有统一的国家概念,所以一直就没能统一。
反观中国这边,自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之后,中国各地区文化交流开始没有任何障碍。哪怕后来王朝更替,国家始终是完整统一的。不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互相敌视。
所以说如果秦始皇没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中国可能像欧洲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
现在你知道秦始皇做这些的功绩有多大了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相争,后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但天下虽然一统,文字,语言,度量标准单位,钱币,六国却个不相同。一个国家如果文字,语言,钱币,度量单位,不能统一的话,那要如何治理,谁又能治理呢?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焚书坑儒,用现在史学家的话,焚书坑儒给历史文献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站在秦始皇的位置来看的话,却又是真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自古就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所以说评定一个人,评定一段历史,不能够只用个人的眼光去看。就如昨日看山,还是山,今日看山却又不是山。秦始皇的贡献不仅仅只有这些,只是现在的历史认为他只有这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的大一统,主要体系在文化和基本人伦理念上;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套用近代西式的逻辑去看问题。统一文字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也是水到渠成的阶段性标志而已,“同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原列国文字形态也是大致相近的,否则也没那么容易,靠严刑峻法也办不到;更有一个基础就是农耕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中国的统一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上是通过政权统一实现的,但根本上它符合社会发现的最大公约数,不是秦始皇,也会是别的某个王去完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大一统却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后来历经磨难,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小农和广袤的土地,客观上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的“形式逻辑”的思维特性,而统一也加深了中国人的思维想象方式,一般人都比较喜欢抓住几个特定想象就做出“必然联系”的判断,也只要少数积极悟性智慧的人,在吃饱饭后(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忙于吃饱饭的)能够有机缘把问题想的深刻一些。大一统下要维持人心安稳除了保证定居所需的防卫安全外,就是要个大多数人一个“可以理解”的说法,这个“可以理解”的关键不是“理解正确”,而是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为前提的“可行、可能”。高度同质化的生产生存形态,实际才是最大的共同基础,比如西域的扩张,打了上两千年,最终能安稳下来的重要基础就是屯田,包括新中国的建设兵团,也只有让西境的民族开始接受定居和农耕,文化上和政治上才有了统一的基础,西南地去也是一样。所以,讨论中国历史一定不能脱离乡村、农耕,如果只是扒书本,像胡适之那样,弄了一大堆事,发明了一堆词汇,最终只是变成一个制造问题的高手,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少、方法也越来越糟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