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演义,建安,文学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的主题目材是魏、蜀、吴如何″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以及用兵的战略战术,对人物的″文才\"方面只是一代而过,对曹氏父子也是如此。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是以历史线索为题材而创作的小说,虽然“演义”的历史,但却不是历史书。因而,不可能像正史那样,全方位的反映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这部小说主要是以魏、蜀、吴争霸为主线索,以大量的战争场面与战争智谋“演义”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因而,在反映建安七子、三曹文学成就方面就显得很弱了。
那么,除了小说取材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三国演义》没有更多的描述建安七子,以及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呢?
《三国演义》也有蓝本
实际上,《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定的书名,罗贯中的原著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在罗贯中作书之前,却有一部名为《三国志平话》的话本小说。对比这两部著作,二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体故事和人物,《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上是借鉴了《三国志平话》。
正史大致分为三种体例,即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记载历史,国别体则是以诸侯国或者同时存在的几个王朝分类进行记载,编年体则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历史事件,类似于现在的大事记。《三国志》大概属于纪传体与国别体的综合,陈寿分别编辑《魏书》、《蜀书》、《吴书》等史料,为人物立传,修成了《三国志》。
国别体,尤其是纪传体不是通史,需要从不同的人物纪传中理出一条时间线索,通过不同人物的事件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完整的看到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朝代的历史。《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就做了这样的工作,东汉末年至三国建立,以及西晋灭亡时期的历史脉络已经基本理了出来。虽然平话的历史线索显得有些粗糙和单薄,但却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提供了蓝本,也奠定了基础。
这部平话总共才12万余字,却跨越了从黄巾起义到南朝刘宋建立的237年(184-420年)历史,因而,只能以历史主线为主,不可再涉及其他。同时,评书是民间艺人的作品,说书人需要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也不允许有太多高雅难懂的文化内容,能听懂故事就行了。所以,这部平话故事也没有更多的涉及建安、三国时期的文学成就。
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量参阅正史,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再创作。虽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字容量是《三国志平话》的十倍,但基本套路仍然与蓝本息息相关。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学成就要远远高于《三国志平话》,但很多故事却是从平话中移植过来的,其中包括不见于正史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平话中是周瑜借箭)”……等等。而且,刘关张的相貌、兵器等,《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基本上照搬的平话描述。
因为蓝本就是以三国争霸故事作为全书主线,并未涉及建安时期的文学成就,从而,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罗贯中的创作,《三国演义》中对这方面的描写也就不多了。
《三国志》原本就有缺憾
纪传体正史以帝王纪传为纲,以人物传记为目,同时,要记载一个朝代的天文、地理、人文、文艺、刑法、职官、方技、志表、典籍、食货……等等,可谓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正史的这个体例,是从《史记》开始的,《汉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除了帝王纪传与人物传记外,还有表八卷、志十卷,其中《艺文志》详细记载了商周以来的百家经典、诗歌辞赋,西汉以前的文学成就几乎全部都有记载。
陈寿编修的《三国志》共有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全部都是人物纪传,没有志表。而且,《武帝本纪》、《文帝本纪》中也没有收录或者提到曹操父子留下的文学作品。即便是《武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五年曹操作铜雀台这件事,也没有提到曹植著名的《铜雀台赋》。
《三国志》没有建安时期(“建安七子”)文学方面的记载,似乎情有可原。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大致属于“前三国”时期,没有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大致也讲得过去。但“三曹”却是《三国志》必须记载的人物,陈寿没有收录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却有点讲不通。这也难怪王安石说《三国志》编得不好了。
倒是《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记载了陈思王曹植“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建铜雀台时命其作赋,“植援笔立成”,也涉及到了曹氏的文学。但是,陈寿依然没有说曹植写了些什么。裴松之注中,却收录了《铜雀台赋》的一段。
《三国志通俗演义》讲明了就是本于《三国志》而演义的小说,大致走这部正史的脉络,没有重点突出“建安七子”、“三曹”的文学成就,也就势所必然的了。也因为《三国志》不仅缺少志表也存在史料不全甚至不精准的缘故,罗贯中写书时还参考了《后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史料。而这些史料中,同样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建安七子”以及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大约,曹丕提出了“建安七子”,范晔估计没有采信罢。而《后汉书》没有收录“三曹”文学成就,原因就更简单了,曹操、曹丕在《三国志》中被列为帝纪,《后汉书》当然不能为他立传。曹植却是曹魏皇室成员,《后汉书》也没有给他立传。《后汉书·文苑列传》没有完全记载“建安七子”,也没有提到三曹文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依据史料写书,罗贯中虽然做了大量的文学加工,但同样如史料所提供的素材那样,有所取舍。
《三国演义》中还是写到了历史背景中的文学成就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为了丰富人物性格,增强小说的文学色彩,还是根据故事情节,写到了建安七子、三曹的文学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公分兵拒袁绍”,袁绍与众谋士商议是否起兵伐曹,一番争论后,袁绍决定出兵攻打曹操。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得比较简单,这一段中没有写到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三国演义》中却有陈琳写檄文骂曹操的情节,而且,檄文原文全部照录。
上一篇:如果老公在你辞职怀孕的时候骂你是个穷得发臭的人,如何才能释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