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只有中国把高考看得很重要?
中国,大学,都是为什么只有中国把高考看得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时间久了,统治者就知道,察举制,其实不靠谱。
于是,到了隋唐时候,就换成科举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下,无论你家多穷,你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虽然死板,但是,它保证了公平,而且也更为透明、有效,确保人才脱颖而出。
所以,唐太宗开科举后,喜不自胜地说出了:“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豪言壮语。
贡院放榜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重要日子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你也可以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优点。
今天的高考,其实就是变相的科举制度,它保证了公平,无论你出身多么贫困,你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迟迟不敢放弃高考制度,就是因为担心一旦丢掉高考制度,所谓的“素质教育”就会沦为历史上的“察举制”。别的不说,西方的豪门大学现在大多数就是靠“素质教育”,大家不拼成绩,拼文艺。你学会击剑,我就要会划船,你会芭蕾,我要会唱歌,最终拼的是父母家族的钱包。最终还要靠校友举荐,我Dady Mamy,叔叔阿姨在名校读过书,我大概率也读得上。搞来搞去,就是变相的中国“察举制”。
最终又回到一个裙带关系、走后门、暗箱操作的黑暗世界。
所以,大家也别埋怨高考苦不苦,毛坦厂的高考大军就是国家社会的希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重视高考,关注的是孩子的未来。
一,人才的选拔的体制。实行高考制度,这是国家为谋划长远发展而设计的,与自唐朝开启的科举制度不同,科举是学而优则仕,直接授于官职;而高考是,通过高考选拔,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没有一考定终身那么玄乎,那么绝对,但也是公平竞争,脱颖而出,获取门票,迈入大学,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一次人生大考,门里门外分胜负,殿堂高低分等级,各就其位,也可以说是划出了一道人生的分水岭。
二,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认识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须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出身在什么家庭,二是享受过什么教育,三是是否抓住社会提供的发展机遇。在这三者中,出身不得选,而后二者,都有可为,那么让孩子享受最好教育,则成为弯道超车,之必然,不输起跑线,亏什么不亏孩子教育,优良教育资源,成为普遍追逐,而且异常激烈,也无论穷富,倾心倾力,但是,始终盯着的是高考,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裁判。
三,个人奋斗的重要通道。长期的封建社会,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又有黄金屋,又有颜如玉,但那时,甭说去考官,就连读书的,也不是普通人所能够的,都是富人的权利和游戏。而现在的高考制度,既赋予了人人平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又制定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竞争的规则,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个人奋斗的通道,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才能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尤其对于普通家庭孩子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翻身的重大机遇,意义非凡。
重视高考,实际上关注的是孩子未来,这不仅仅我国这样,就连最为发达的美,英等国也是如此,也都把孩子进入好的大学,作为荣耀,他们优质资源多,不象我们竞争这么激烈。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但对孩子高考及未来,心是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高考来掩饰国家公务员考试,高考改变不了多少命运,公务员考试才影响一生的命运。试想,古代科举如果不能做官,还有几个人去读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分析如下:
1.高考是中国人认为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的竞争。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适度竞争,道家和佛家都不主张竞争。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了中国的历代朝庭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最好的一种方式,从隨唐到清未为中国人选拔了十万进士人才。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被搞成了八股文,而且仅仅是文科生和武科生,没有理工科生,导致科学技术,工业制造落后,后来被废除了。后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办学制度,推行小学,中学,大学制度,在中学阶段就开设的课程增加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与西方先进国家差不多,补齐了短板。
2.中国人多地广,民族众多。只有通过一个公平的考试才能把优秀的人才选出来,进入不同的大学深造,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3.高考虽然也有各种缺点和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比高考更有效的办法来替代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考试。
高考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跃迁最公平的方式。
以上两点毋庸置疑。
上一篇:上面一个“百”,下面一个“心”,这个字念什么,怎样写出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