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把三皇五帝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写入上亿字的史书《华夏史实》里,好吗?
华夏,文字,淮河把三皇五帝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写入上亿字的史书《华夏史实》里,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把三皇五帝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写入上亿字的史书《华夏史实》里,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有什么不好的,把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儿记录下来并写进史书,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以前都发生过什么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知道以前发生的事儿,我们才会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又有那些事情是我们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以前发生的事儿,还有传承。这个传承包括经验、教训、文化、技艺等等。
但这些东西只靠口传心授肯定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光记录下来还不行,还要想办法流传出去,即要让当世的人知道,也要让后世的人知道。
所以,必须把这些东西写进史书,越全面越真实越好。如果能把这些东西都写进《华夏史实》里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又怎能不让人举双手赞成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我是鉴古观今2,一个专注文史领域优质内容的创作者。
你提这个问题有点玩脑筋急转湾的意思,对吧?你明知这部上亿字的史书叫《华夏史实》,但是却问:“把三皇五帝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写入”。
目前我还没看过这本书也,让你见笑了哈!但清朝应当有记入吧?致于“三皇五帝”按你的意思,显然是没有写入了。
鉴古观今2认为,不写入为好,或者干脆直接回答你,不可以写入。因为,三皇五帝
只是个传说,查[释义]是这样说的:“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可以有详细史料佐证的史实还拿不出手。所以我们才这样说:“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才能毫无争议的叫《史实》,前两千年,文字没有,只有考古证实那些传说是真的,但还有许多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怎么算史实嘛?
不写入,也没法写入。勉得惹争议,这应该是官方结论。但你还是提出来讨论,所以,我感觉有点玩脑筋急转湾。不知这样回答你满意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华夏文化究竟诞生在哪里?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何方?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悬而未决。
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夏文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或者说是重点集中在具有重要考古地位的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地区,仿佛离开了二里头遗址就无法言“夏”。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来源于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夏朝的诞生得力于尧舜禹时期大禹对天下泛滥洪水的治理,使得“中国之人得而食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夏朝建立形成的标志,“夏之兴也以涂山”是历代公认的历史结论。那么,事关夏朝、事关尧舜禹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涂山,究竟在哪里呢?
“涂山”的具体地望,至今仍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一个无法确认的历史之谜!学界泰斗李学勤生前曾明确表示:“涂山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比较重要的一座名山,“涂山地望”之争据我个人所知有五种说法,但经过进一步考证,现排除两种,只剩下三种说法,其焦点主要集中于绍兴、重庆、蚌埠三地。就淮河流域这一带的考古来看,蚌埠境内的涂山是公认的与夏文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比较大的优势,加上从史书上考证,基本上得出涂山应位于蚌埠的结论。”
这一结论是著名学者李学勤的个人观点结论,但对于广大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学者来说却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淮河涂山当地人士也并不完全相信,缺乏应有的自信与底气。这一历史结论也没有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明确定论,成为我们破解华夏历史的一个原始坐标,使其为广大历史研究者和考古研究者研究夏文化提供一个地理参考点。而各地以经济利益、宣传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涂山”地望之争却混淆视听,让放眼全国的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学者晕头转向,无人能以“涂山”之标对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只能以二里头遗址这个无关夏文化内涵的重点考古遗址,对夏文化进行牵强附会、隔靴挠痒式的所谓“研究”“探索”。其研究成果恐怕连自己都不太相信,只能以“可能”“大概”“也许”“大概率”对夏文化发表一些见解。
在二里头遗址进行二十年田野考古的许宏教授,因为坚持没有出土文字自证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标准,对二里头遗址不言“夏”不言“夏都”,而受到了无数人无端的攻击与诋毁,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种奇怪现象。
夏朝、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字、文化、文明与夏朝历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作为夏朝建立标志的夏朝国都必然与文字的形成、文化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许宏教授坚持以文字自证夏都地位,必有着夏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层思考,具着学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对夏文化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指导性的实际意义,虽然许宏教授个人从不言“夏”并认为“夏”目前还是非物质文化领域。
那么,“夏之兴也以涂山”中的涂山,有文字自证涂山具体是哪里吗?当然有,这就是“涂”字本身,涂山自身。
涂山,又作塗山、山。初见于《尚书·皋陶漠》。禹曰:“余妥于涂山,辛王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楚辞》、《左传》、《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也都说及,惟具体地点皆无所指。《淮南子》、《史记》说到涂山,也没有指示具体所在,说明当时人已不能确认其所在。清代顾祖禹作《读史方舆纪要》云:“三涂山,在満县南七里,即古所谓涂山者”,现代学者如钱穆、闻一多、杨宽、顾颉刚、杨伯峻等人从其说,认为涂山即三涂山。使得现今关于夏朝历史的涂山地望达到五处之多,并各自表述,各执一词,各有学者支持。
上一篇:请问7月份去西藏旅游合适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