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宝和二宝争宠,父母该如何处理俩娃的关系?
大宝,孩子,父母大宝和二宝争宠,父母该如何处理俩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是问题就来了,同样金贵的大宝和同样金贵的二宝,在同一个家庭里被同一对父母养育,怎么样才能手足相爱而不是手足相争、相残呢?
关键的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
1、家庭养育氛围中的“战线问题”
什么是家庭养育氛围中的“战线问题”呢?
得先说清楚什么是“战线”——敌对双方军队作战时的接触线叫做“战线”;
得再说清楚什么是“统一战线”——各阶级、政党之间结成的联盟。
综而括之,家庭养育氛围中的“战线问题”,就是指家庭养育氛围中“父母与大宝二宝永远是一国人”的坚定立场。
大宝先天的就不喜欢二宝,这是人类的本能天性。所幸是,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小动物——身为父母,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对这个“小动物”进行最得当的教养和筑基、塑魂,使他成长为一个仁义、友爱、高尚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反之,如果父母对待大宝小宝的态度一开始就预设了偏向,无形中就会破坏掉“父母与大宝小宝都是一国人”的统一战线,并将大宝推向这个战线的对立面,直接后果就是大宝二宝必然“相见相杀”,而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相爱相亲”。
小宝没出生之前,大宝一个人早已经习惯了独享家庭中的一切,包括父母亲全部的宠爱、时间、注意力以及应有尽有的心爱玩具、独享的房间等等。可是有了小宝,一切都变了,父母生活的重心、关注的焦点都成了小宝!大宝的失落、孤单、惶恐,为父母者却完全没有觉察,他/她能不焦虑、能不难过、能不愤怒么?他/她种种的焦虑、难过、愤怒以及“父母再也不爱我了”的崩溃,总得有个出口吧?
那个天然的出口,必定会是小宝!他/她大脑中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了小宝,所有一切就都会恢复原样儿,父母就是我一个人的父母,玩具也都是我一个人的玩具……”这是相当危险且可怕的一种认知倾向。而这种倾向,却是为父母的通过自己在家庭养育氛围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硬生生给大宝植入的!
所以,家庭养育氛围中的“统一战线”,是大宝二宝相亲相爱的绝对前提!
2、家庭养育氛围中的“立场问题”
什么是家庭养育氛围中的“立场问题”?
得先说明白什么是“立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比如题主的问题描述,“大的都11岁了,怎么就不知道让着点小弟弟呢?天天惹得小宝呜里哇啦不停哭,家里就没个消停!”这一句叙述中,立场偏向如此明显——当父母的不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件上“将一碗水绝对端平”,但至少要在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事件上将一碗水端平才对吧?
题主这一句叙述中,大宝至少已经“背锅”三次:
“都11岁了不知道让着小弟弟”——生理年龄小,就意味着绝对有理吗?就算没理也得享受“有理”的待遇吗?
“天天惹得小宝呜里哇啦不停哭”——三岁的小孩子哭闹,原因非常多;小宝天天地、不停地哭,跟大宝有没有惹他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么?怎么就认为都是大宝的错了?
“家里就没个消停!”——家里氛围好或者不好,那是身为父母者才能够主导、能够担责的事;家里氛围好或者不好,是由众多家庭生活小事件、全部家庭成员小情绪共同累积叠加而成的;两个打打闹闹的小孩子只是常规家庭生活中的常规状态罢了,怎么就成了“家里就没个消停”的“背锅侠”?
家长立场不正、太过偏心的话,大宝和二宝之间的矛盾只会更激化——换个更直白、更不留面子的说法:大宝和二宝之间的矛盾,许多时候都是家长“挑拨离间”所致。比如小宝不乖乖吃饭,有些家长会吓唬他,“吃不吃?再不乖乖吃哥哥就抢走了!”比如大宝犯了牛脾气,家长会吓唬他,“再闹,再闹就把XXX给弟弟!”而那个“XXX”正是大宝最心爱的东西,就连晚上睡觉也舍不得撒手的、从小到大陪伴着他的心爱东西,却要被小宝霸占!大宝小小人儿,哪里分得清父母是真的要把他心爱的东西抢走给小宝还是假意吓唬他?他怎能不心恨恨?心恨恨、能恨谁,不二人选只能是比他自己更弱的小宝!
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火遍了大江南北,相信不少家长都看过。其中有这么个片段:请来的教养嬷嬷孔嬷嬷因故把盛家三个姑娘都给罚了,包括没有任何错处的盛明兰在内——明明盛明兰没有任何错处,为什么还要挨罚呢?孔嬷嬷当着家里主君主母及林小娘等人的面,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要求同时责罚三位姑娘。孔嬷嬷的理由是这样的:“今日你虽没做错,但也应罚,罚你是告诉你,你们是同一家族的人,一家人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休戚相关,今日罚你就是告诉你不要想着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这还不是最经典的,最经典的是,当林小娘自作聪明出来包揽场子和面子进行自我批评时,孔嬷嬷说了一句可供俩孩儿家庭的父母奉为圭臬的养育方针——“我将姑娘们一齐罚了,原就是要弥补姊妹间的情分。她们今日一同挨了打,日后便可揭过重来。若是厚此薄彼,岂不更生嫌隙。”在此过程中,孔嬷嬷身为一个临时客串的家庭教师,居然还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地把高官显贵的盛家主君给训了一顿:“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宁静。虽说姊妹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可也得是这个让、那个让,总不能老是一头让的。日子久了,父女姊妹之间,难免生出嫌隙来。”
看看,一个老嬷嬷,简简单单两句话,道尽了天下多少多子女家庭矛盾的根源?大宝小宝之间的嫌隙,真正根源在于父母立场不正、立心不公啊!
3、家庭养育氛围中的“习惯问题”
华夏传统文化体系里有个“要想好大让小”的习俗。两个小家伙儿起冲突了、闹矛盾了,不管是不是小的那个干了什么歪事坏事,大多数父母都不问缘由直接怪责老大,“你就不能让着他点?”
搁我说吧,这习惯真心要不得。是就“是”、非就“非”,对就“对”、错就“错”,怎么能依据生理年龄的大小来判断对错与是非呢?前段时间传的纷纷扬扬的弑母案,那孩子跟他母亲相比年龄小好多哦,至少小三十来岁吧?可难道就因为他比母亲年龄上小了三十来岁就可以“杀人有理”了——这结论简直……混帐到顶儿是吧?可绝大多数家长就是这么干的啊!
刚刚发生的——院子里有个小家伙拿了根棍子追着抽哥哥,哥哥躲来躲去没躲过,被狠狠抽到小胳膊上,肉眼可见的那胳膊上肿起了一道青痕,很吓人的。哥哥疼得眼泪花花直打转转,顺手把小家伙手里的棍子抽出来扔房顶上去了,小家伙呜哩哇啦哭得惊天动地,这下闯祸了——俩孩子的妈妈边往来跑边捋袖子,嘴里还骂骂咧咧,“你是哥哥!叫你让着他点,你非得惹他!”竟然真的冲过来抓住大的一顿揍……这样的家长还少吗?所以吧,有些传统、有些习惯真心要不得,为人父母者尤其要注意分辨,要尽可能地“将一碗水端平!”
怎么样才能将一碗水端平呢?真正将一碗水端平的父母,天底下就没有。天底下有的那些足够好的父母,是在计划生小宝的时候就开始了“将一碗水端平”的心理建设工作,比如一点一滴慢慢跟大宝讲关于小宝的故事——小宝怎么样在肚里怀着、小宝的心跳声、小宝的胎动、小宝出生后会怎么样与大宝相亲相爱彼此帮衬,以及妈妈需要得到大宝的帮助才能够照顾好小宝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即便是血缘至亲。为人父母者需要时时留意、处处小心培养大宝和小宝之间这种彼此依存、彼此共生的浓情和深情,要在小宝还未出生之前就把这二人牢牢地结成同盟。所以说,“将一碗水端平”或者“端不平”,只是大宝的尽理感觉与心量大小罢了。而大宝的对小宝的心理感觉与心量大小,完全取决于为父母者的态度与立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