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不喜欢听京剧的人有很多喜欢听四个样板戏的经典唱段?
样板戏,京剧,传统为什么不喜欢听京剧的人有很多喜欢听四个样板戏的经典唱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不喜欢听京剧的人有很多喜欢听四个样板戏的经典唱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样板戏是精典,是京剧的最高成就,至今无法超越,这要感谢毛主席的夫人江青同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样版戏为什么现代人喜欢,因为它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它是经过改革了的传统京戏,保持了京剧的精华,打破了传统的不必要的界律,比如穿长衣,甩水袖,说白腔调老套,别人听不懂,看不清。说白了样版戏就是让人懂,让人通,一目了然,有古韵之恸听,现代生活舞台之审美。
现在有人认为,传统戏剧,传统京剧不受人欢迎,有面临消夫的危险。我认为传统戏剧如果不改革,就真有灭亡的可能!令人不解的是,那些戏剧大师还无动于衷。他们还在做着名角的美梦,他们在表演之前,总要声明师承于╳X名师,传承于XX家做派,好象越古越好,越老越好,用死人来压活人。他们不能改传统为现代,变精典为普及,变“高雅”为通俗,变章回为小品,变舞台为自媒体。全国这多剧团,这多剧种,每年有几个角,能上央视露个臉,唱上一两句,就不得了了,而且为了唱那一两句,还要全国海选,名剧各种,各选代表,万角齐鸣,竞争之火热,令人唏嘘!
所以说传统戏无人看与样版戏有人看,核心问题就是改革,如果人们在样版戏的基础上,把改革再加深加大,那么中国的国宝级的传统剧艺朮,将会重生再造,再放奇光异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说得对,我就是这样的人。不爱看京剧,却爱听样板戏的唱段。
原因很简单,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贴近生活,具有鼔舞人,教育人的作用。所以我喜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样板儿戏,现在很多年轻人,京剧是什么恐怕都不知道。这是事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探讨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关于“样板戏”的来历,也许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能有所帮助。
“革命样板戏”是特定历史年代的特定产物。
“样板戏“这种称谓提出于1966年10月。
被叫响于1967年5~6月。
《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当年把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作品称为“革命样板戏“。
1968年7月1日,钢琴伴唱《红灯记》上演,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被称为“第九大样板戏“。
从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七个。
碍于钢琴协奏曲《黄河》实在不是什么“戏”,当年的权威媒体只好含糊不清的宣布“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剧《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了《津江渡》等京剧剧目。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结束了,所以它们的影响都不大。
这就是关于“样板戏”的来历。
现在回到正题。
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推论,一个“不喜欢听京剧的人“,应该是不会“喜欢听四个样板戏的经典唱段”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喜欢听京剧的人有很多喜欢听四个样板戏的经典唱段”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我以为很可能与以下的因素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1.样板戏中的每一部都经过了“十年磨一戏”的精雕细刻,每一部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
拿京剧《红灯记》来说,改编自沈默君、罗国士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由哈尔滨京剧团演出,剧名改为《革命自有后来人》,主角从李铁梅变为李玉和,剧中人王金才改名王连举,还改变了一些唱腔、动作、场景的设计。1965年初,《红旗》杂志发表了署名翁偶虹、阿甲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本。
在李铁梅《仇恨入心要发芽》的唱段中,原来曾经有这样一句唱词,“不许泪水腮边洒”。
郭沫若同志听到这一句后,认为“腮边洒”中的“洒“字,说明泪水已经从腮边“洒”下来了。
不如把“洒“字改为“挂”字,更能体现李铁梅“强忍怒火”细节的刻画。
后来,剧组采用了郭沫若同志的建议,这句唱词就改成了“不许泪水腮边挂“。
对样板戏的精雕细琢,由此可见一斑。
上一篇:当你到30岁,忽然发觉自己没有半分存款,当时的心情怎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