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发表一下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的看法如何?
家庭,隐秘,朝阳大家发表一下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的看法如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存在,这一点改编上更为贴心中国十几年前的现实情况,可见编剧在剧情改编上是非常剧本洞察性的。并没有胡乱照摆小说的人物情感关系,编剧在这一点上非常小心和谨慎,不脱离现实成为改编的关键。这也让电视剧并不像许多悬疑剧一样犹如空中楼阁,距离观众太远。
电视剧相比小说更具侵入式,因此细节描述上比原著来得更为细密。针对小说还进行了许多合理性的改编。比如小孩子为什么需要30万,原著中有些经不起推敲,但是电视剧描述的比较清楚,是为了给普普的弟弟治病,加强了三个小孩的纯真感。
对于3个小孩的改编,个人觉得编剧确实用心良苦,基本上颠覆了原著的小孩设定。带上了剧组对于小朋友的一种温暖、真实的期望,我们都期望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保持小孩本身的纯真性。在这个方面,“问题少年”严良的角色就进行了很大的改编,看得出来,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制作团队在很用心的做这件事。
3个小孩初次见面时,朱朝阳其实是保持警惕的,希望问题少年二人组赶紧离开。但是当相处两天之后,三个小伙伴渐渐有了感情。当得知妈妈不在家时,马上出门追寻已经离开的小伙伴,希望留宿朋友。这份小孩子之间的友谊弥足珍贵。
任何一部优秀的剧作都有着核心的中心思考和令人发散的主题思想。这部剧也不例外。
“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要做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儿。”
因此,全剧的所有人物都开始围绕这句中心台词展开情感和行为变化,因为父母的误会,一步步把小孩逼到绝路。剧情发展就像蝴蝶效应般,因为一些小事儿,而让整个雪球越滚越大,让整个事态越走越歪。
严良因为失去父母从而缺乏管教,走上了一条黑白不明的道路,因为没有父母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因为得知父亲被警察抓走(是个误会),从而完全不相信警察。普普因为没有父母,缺失家庭关怀,有了成人般的谨慎。朱晶晶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目中无人,蛮横无理,轻易踩踏哥哥新鞋也不道歉缺乏礼貌…………
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侧面反映出父母教育上的缺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没有被成人重视,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的思想往灰色地带发展,黑白不明,是非不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部剧的热点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基于原著对剧情的猜测和解读,网友们乐此不疲。
我可以理解这些猜测和解读的乐趣,它满足了人内心的一些需求。毕竟作为一个资深红楼爱好者,这双眼已经看透太多。哪个同龄的红迷不曾受到过刘心武老师的“忽悠”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都有自己解读的自由,这也是一种再创作。
有人说,只要不超过原著尺度的读,就不算是“过度解读”。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二次创作,剧集与原著已经是相互独立的作品了。如果影视剧需要原著背书,没看过原著就看不懂,那一定不是成功的作品。就像了解作者生平,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初衷,但作品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哪怕是自传体小说,我们也并不能认为主角就等同于作者。因此,可以说李若彤、刘亦菲和陈妍希塑造的小龙女,与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以及传说中小龙女的原型——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是全然不同的五个人,有着各自的生命。
我个人不太喜欢一些解读混淆原著和剧集,甚至将已经被改编,在剧集中不复存在的情节强加回来。比如,在原著中,普普的弟弟欣欣已经死了,他们敲诈张东升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但在剧集中,敲诈来的30万是用来给欣欣治病的。你非要说,“其实欣欣已经死了,普普是说谎的,因为原著里欣欣就死了”。我要是编剧,肯定会口吐芬芳。那王立还是剧集原创的呢,是不是也要说“王立其实是朱朝阳想象出来的,因为原著就没这个人”?——这类解读我统统看作同人创作。
本文涉及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均来自于剧集正式播出部分。
这部剧的主题是什么?
剧的结尾写着“献给童年”,剧的中文名虽然改为《隐秘的角落》,但英文名仍然是The Bad Kids,所以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可谓是第一主题,逃不开的是原生家庭问题。
除此之外,该剧还有不少punchlines,比如由笛卡尔的故事引申出相信现实还是童话,贯穿全剧,由此衍生出了两个版本的结局。
再比如,剧情展开阶段,每个人都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
张东升害怕失去妻子,朱朝阳害怕失去父爱,普普害怕失去欣欣的生命,严良害怕失去逃离福利院见到父亲的机会,所以他们在许多节点的选择,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使他们一步步滑向深渊。
剧情收尾的阶段,他们都想要重新开始。
张东升在把30万给了严良,并在台风天收留了严良和普普之后,以为只要处理好王立的尸体,就可以让生活回到正轨。然而,复制卡的存在让他失去了对三人的信任,被普普短暂封住的伤口彻底决堤,他放弃了重新开始的希望,最终被警方击毙。
朱朝阳在朱永平死后,想要像父亲的遗言说的那样,重新开始,好好活下去。因此,他选择再一次对叶警官撒谎。然而,被张东升激怒后,他还是举起利器向张东升刺过去。普普的信鼓励他,勇敢地说出真相,才是真正的重新开始。可是他会说出来吗?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留给观众一丝遐想的空间。
与他们二人不同的是,尽管已经失去了证据,严良选择还是告别父亲,也告别有可能变得和父亲一样的人生,向老陈说出真相,获得自身的救赎。在所谓童话版结局中,严良对老陈说,自己将来想当警察。
为什么张东升和朱朝阳无法重新开始,严良却可以呢?
首先,严良自身足够复杂。
张东升为了爱情背井离乡,在同事眼里是顾家的好男人。朱朝阳更不用说了,成绩年级第一,不帮同学作弊被认为是 “假正经”遭受排挤,感觉是个品学兼优还嫉恶如仇的少年。严良和普普看上去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坏小孩”或者问题儿童,他们从福利院逃出来,一路上少不了小偷小摸。在发现他们无意中拍摄下案发现场时,朱朝阳的第一反应是报警,被严良阻止了,也是严良第一个向张东升提出索要30万。
他当然有单纯善良的一面,对普普像哥哥一样,悉心照顾,无微不至,对朱朝阳真诚仗义,给了朱朝阳生命中难能可贵的友谊。为了给欣欣治病,他提出敲诈张东升的方案。遇到台风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带着普普去了张东升家。可是,他从没放弃报警的打算,想要杀人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哪怕自己同时承担敲诈勒索的罪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既不是单纯的好人,否则就不会敲诈而是直接报警,也不符合坏人的逻辑——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既然达成交易就不应该再背叛。
上一篇:再见这个词是遗憾还是失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