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
舰炮,火炮,系统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个问题就是重量的问题,陆军没有可以运载的平台。第二个问题就是火炮冷却的问题,海军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你让陆军怎么去找冷却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事实的确如此,现代舰炮的作战效率是非常高的,其高效率主要体现在高射速以及高命中率,比如说俄制956型“现代”级驱逐舰配备的AK-130型双联130mm舰炮,它的射速为70发/分钟(35发/分/门),对12海里以内的水上目标命中率达到了67%(单发,30节以下目标),对5000以内的空中目标命中率为27.8%(单发,亚音速目标)。
舰炮作战效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强大的供弹系统支持高射速和先进的火控系统确保射击精度,比如说上述提到的AK-130双联舰炮,它的整个系统包括炮瞄雷达、红外和光学火控系统、炮身稳定系统、自动装弹系统等,可以说没有这些先进的系统,那么舰炮就和传统火炮没有区别,高效率作战也就无从谈起了。
陆军火炮与先进舰炮相比是非常落后的,包括各个军事强国研发的先进自行火炮也没法和舰炮相比,我们以德国PzH-2000型155mm自行榴弹炮来例举说明:
该型火炮火控系统包括综合惯性导航系统、弹道计算机、观察瞄准系统、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具有射速快、精度高的优点。
其弹药携带量为60发,火炮最大射程40公里,正常射速8发/分钟,极速射速为18发/分钟(3发/10秒),行进→战斗或战斗→行进模式转换时间为30秒。
该型火炮恐怕是当今陆地上最先进的自行火炮了,然而与舰炮比起来这些看似“先进”的指标就显得十分落后了。
比如同为155mm口径的英制AGS型先进舰炮系统,它的弹药携带量为300发,最大射程为185公里,正常射速为12发/分钟,爆发射速为20发/分钟,在发射LRLAP卫星制导炮弹时最大射程的CEP(圆概率误差)仅为20米。
很显然舰炮的性能指标远远超过了陆基火炮,那么为什么不研发一款像舰炮一样先进陆军版的火炮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俄制AK-130型130mm双联舰炮,身管上的黑色管道为软质冷却循环水管,由于射速较高,身管必须使用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否则身管一旦过热就不再具备开火条件,舰炮的冷却系统重量接近1吨,仅这个重量就足以制约它成为陆基火炮。
舰炮系统过于沉重,机动性能差,并不适合陆军装备
舰炮系统并不只是裸露在甲板上的炮塔和身管,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舰炮系统中的战斗部分,它的体积和重量大约只占整个舰炮系统的1/3。
我们仍然以俄制AK-130型130mm舰炮为例:该型舰炮系统全重94吨,相当于两辆T-64主战坦克的重量,露在甲板上的炮塔重量为25吨,影藏在内部的其它各系统重量为60吨,还有180发自动装弹机内的炮弹,它们的重量大约为5吨,另外还有包括雷达在内的光电火控系统占4吨。
很显然,陆军不太可能去装备一门总系统接近100吨的火炮,而且口径只有130mm,如此之重的装备势必毫无机动性可言,只能用作固定火力点,比如要塞炮。
而现代战争中要塞炮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不仅如此,就连更轻便的牵引火炮都开始逐渐淘汰了,究其原因还是机动性决定了战场生存能力,任何性能指标都要建立在高机动性的基础上,任何一种违背机动性要求的性能都可以牺牲。
比如说我军装备的155mm轮式自行榴弹炮(又称“卡车跑”)就是一种强调高机动性的大口径火炮,虽然它的各项指标与舰炮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系统全重只有30吨(包括40发炮弹和44个药筒),公路机动时最高时速可达到100公里/小时,最大越野时速为57公里/小时,战斗展开时间<30秒,52倍身管,最大射程50公里(底排弹)。
这类自行火炮在到达发射阵地之前可通过地面侦察兵、有人/无人侦察机、数据链等方式获得情报,进入阵地以后快速展开并实施炮击,炮击结束后立即恢复到行军状态并快速撤离阵地,因此战场生存能力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陆军对机动性的要求如此之高呢?为什么火炮在实施炮击结束后要快速撤离阵地才能获得战场生存呢?答案跟炮兵雷达有关。
炮兵雷达的正式名称为“炮兵侦校定位雷达”,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如果我方在实施炮击后未能及时撤出阵地,那么敌方就会通过炮兵雷达推算我军炮弹的弹道,从而定位我军炮群所在位置,然后对我军炮群实施报复性炮火反击,届时我军炮群必然会遭到重创。
因此先进而沉重的舰炮并不适合上岸做为陆军版火炮来使用,沉重即意味着低机动性,而低机动性则意味着低战场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的装备就好比活靶子,它只会成为陆军的累赘,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倒是有陆军火炮搬到舰上当做舰炮使用的事发生,比如说德国就干过这种事,他们将PzH2000自行榴弹炮的炮塔直接安装到F-124级护卫舰上充当舰炮使用。
陆炮能上舰的原因在于军舰的载重量非常大,即使搭载沉重的火炮系统也能发挥较高的水面机动性,可见机动性是制约火炮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下图为使用PzH2000自行榴弹炮的炮塔做为舰炮实验的德国F-124级护卫舰,陆基火炮上舰当舰炮使用可以提高性能,但是舰炮上岸当陆基火炮使用就会降低性能,因此舰炮改陆基火炮的做法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事。
将舰炮改装成陆军版火炮的本质是阉割舰炮的性能
不可否认的是,陆军版的火炮中有不少型号是由舰炮改装而来的,比如说我国052C/D型驱逐舰配备的730/1130型30mm多管副炮就改装为陆盾-2000型近防炮;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配备的“密集阵”副炮改装成陆军版的“百夫长”近防炮。
为什么只用驱逐舰的副炮而不用主炮来改装成陆军版的火炮呢?主要原因还是怎么都绕不开机动性。
舰炮能发挥高效作战性能的原因在于强大的系统支持,而这些系统加起来的重量实在是太大了,因此为了提高陆上机动性能,只能对舰炮进行“阉割”。
所谓“阉割”指的是功能减配,如果有读者硬是要理解成太监去势的那种阉割,其实算不上错,毕竟太监也是一种功能减配的男人嘛。
上一篇: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类电视剧是宣扬了古诗还是拉低了古人的意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